












编者按:
7月11日,自治区政协召开“深入挖掘贺兰山文化内涵”专家协商座谈会。
会上,卫忠、武裕国、郭长江等自治区政协委员,杨蕤、田富军、朱存世等专家学者分别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作交流发言,为推动贺兰山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文旅深度融合建言献策。
打造贺兰山文化名山品牌的路径
自治区政协委员 卫 忠
贺兰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温带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半农半牧区与牧区的重要分界线。贺兰山也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先后出现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民族,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相互交织,融合发展形成独特的贺兰山文化,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贺兰山文化遗产主要是保存于贺兰山东麓近40个沟口、沟壑及沿山洪积扇上。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文化遗存分布比较集中的石嘴山市至青铜峡市段,主要文化遗存有岩画、石刻、建筑遗址、墓葬、瓷窑址、长城与烽燧等。实地踏查记录文物点102个,在卫宁北山还有著名的中宁石空寺和照壁山铜矿遗址及大麦地岩画等遗存。
打造贺兰山文化名山品牌的路径,建议要加强考古调查研究,提升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研究能力,围绕打造贺兰山文化名山,持续开展贺兰山以及周边范围遗址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梳理贺兰山东麓具有文化传统、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资源,充分阐释宁夏地域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打造具有宁夏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标。坚持系统整体保护,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完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加强文物本体保护,将文物保护与周边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强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建立健全文物安全巡查机制,打击文物犯罪行为,提升文物整体保护利用水平。
不同时期各个民族在贺兰山区域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最终交融汇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讲好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故事,讲好贺兰山岩画文化影响力的故事,利用好中阿博览会、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平台,用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果,培育以文化遗产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体验、研学教育的旅游线路,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卫 忠 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长 中共界别)
打造文化新标识 建设旅游新高地
自治区政协委员 武裕国
近年来,随着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葡萄酒产业带的快速发展,贺兰山已成为展现宁夏“塞上江南”独特魅力的核心标识。
当前,宁夏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但对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标准,宁夏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乏具有高标识度的核心吸引物,亟须从文明互鉴、生态哲学、文学艺术、军事红色、文旅经济等方面,构建“文化解码—产品创新—传播赋能”等多维体系。建议参照泰山、敦煌等地模式,推动贺兰山从“地理坐标”升维为“文化坐标”,打造集历史文脉传承、生态价值转化、国际交流对话于一体的文化名山,为宁夏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战略支撑。
建议结合贺兰山东麓文化和旅游资源,构建“1+5+N”文化谱系,高标准建设岩画艺术公园,运用XR技术实现岩画场景活化,加快建设岩画数字体验馆,加快非遗活化进程,积极开发贺兰山非遗IP,推出岩画纹样雪糕等产品。借助西夏陵申遗成功的有利契机,精心策划推出西夏系列沉浸式演出,复原西夏建筑、服饰、礼仪等,打造最具宁夏特色的文旅融合产品,成为来宁游客必游的网红产品。
加强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利用3D扫描、VR/AR技术,对贺兰山东麓岩画、自然、文化等遗址进行数字化复原,推出线上虚拟游览平台。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开展文化+生态公益活动,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完善文化传承人培养机制,探索“生态银行”模式,盘活文化资源资产。建立加强宁蒙合作,共同规划,合作开发,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定期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海外学者和游客参加,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争取国家文化公园、世界级景区、5A级景区等方面的支持,高起点编制好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用好国家文物保护资金,提高贺兰山文化遗址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高水平的文化交流合作,支持深层次的学术研究。
(武裕国 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环境资源界别)
让贺兰山成为名副其实的祖国名山
自治区政协委员 郭长江
近年来,我区加快推进贺兰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抓住国家将贺兰山列为国家公园的契机,创建联动机制,打破管理范围、行政分割等因素的制约,充分展示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整治成果。
建议结合贺兰山资源禀赋,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开发文化体验游、生态休闲游、民俗风情游、科考研学游、户外运动游等多种特色旅游产品,结合西夏陵申遗成功,通过经常性举办贺兰山文化节、岩画艺术节等文化活动,让游客参与沉浸体验贺兰山文化元素的多彩魅力。
开拓创新、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目前,贺兰山的旅游产品和线路相对单调。由于管理上的原因,滚钟口、苏峪口等贺兰山山口旅游线路的规模和范围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建议尝试打通、恢复传统意义上的“银巴古道”徒步旅游线路,与贺兰山内蒙古管理部门联手,开发宁夏境内的金顶云海观赏区,以及武当山、南寺等旅游景点,延伸游客深度体验贺兰山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时间,利用现有的旅游观光设施,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利用已成熟的西夏区“漫葡小镇沉浸式演绎项目”增加贺兰山文化内涵的表现力,将“贺兰山东麓精品旅游线路”连缀百余个葡萄酒庄的精品线路,扩大贺兰山可参与性较强的项目。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旅游产品形式,提升游客旅游体验。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开发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贺兰山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风光的个性化特征;开发文化旅游App,方便游客获取及时信息、预订旅游产品、建设“时空走廊”全息剧场、打造可穿戴设备互动体验区。聘请国内一流的媒体机构制作8K纪录片《贺兰山阙》,在头部媒体循环播放,并结合人文与自然合一的摇滚、文化、汽车花儿文化节、贺兰山国际岩画节、红酒马拉松、野外体育竞技赛事等,在央级媒体上传播、展示,进一步夯实贺兰山文化品牌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知名度、名誉度。
(郭长江 自治区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宁夏总站党委书记 新闻出版界别)
挖掘文化资源潜力 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杨 蕤
贺兰山及毗邻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是一座学术资源的“富矿”。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贺兰山人文资源的调查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集中调查成果。1983年宁夏组织实施了对贺兰山的综合考察,出版了有关贺兰山昆虫、森林、脊椎动物、苔藓植物、植被、真菌图鉴等系列成果;《贺兰山文物古迹的调查与研究》就是其中重要的人文成果之一。二是一些零散的人文学科研究,主要集中在贺兰山历史文化、文物考古的调查以及相关文学研究等方面。
先前的调查研究存在以下特点:自然科学成果多,人文科学成果少。对贺兰山及毗邻地区的关注多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如1983年组织的贺兰山地区资源综合调查主要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而人文科学类的研究相对薄弱。零星成果多,系列成果少。有关贺兰山及毗邻地区人文的研究,除贺兰山岩画和西夏陵及西夏遗迹研究出版了相对集中系统的成果外,其余多为零散成果,未能充分彰显贺兰山及毗邻地区的文化影响和学术价值。“单打独斗”型成果多,“合作共赢”型成果少。与自然科学类研究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多为个体性质,组织集体合作的研究活动较为困难。贺兰山及毗邻地区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亦是如此,该地区处于宁夏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地带,省际之间交流虽频繁,但学者之间的合作仍较为少见。
建议适时启动以贺兰山地区人文资源为对象的综合调查,涵盖农牧状况、移民人口、宗教信仰、文献史料、文物遗迹、方言材料、民俗传说等方面。贺兰山人文资源涉及面广泛,一方面应尽量整合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协同发力、共同攻关,挖掘人文资源潜力;另一方面,可与内蒙古联手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贺兰山人文资源。西北五省区均拥有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的山系资源:新疆的天山、昆仑山,甘肃和青海的祁连山,陕西的秦岭。可借鉴包括西北地区以外其他省份对山系资源研究的成熟经验。
(杨 蕤 北方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深挖贺兰山文化底蕴 推介宁夏川靓丽品牌
田富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打造贺兰山文化名山品牌,应以此为遵循,注重文化底蕴的挖掘,注重文化品牌的开发,向国内外展示宁夏文化,将宁夏推向世界。
贺兰山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贺兰山岩画、西夏陵等文化遗存,黄河西套的地理位置及与之相连的农耕文化、边塞文化,多民族交融的历史,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献,都值得我们分类梳理研究。应该在系统整理与贺兰山相关的历史、文学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贺兰山及周边现状,提取其文化价值,打造能够精准概括贺兰山底蕴的文化符号。
建议提炼贺兰山“河朔文明·贺兰灵秀”等核心文化符号,突出其作为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汇带、西夏文化核心区、丝绸之路历史见证地、生态屏障与葡萄酒文化载体的独特价值。构建“一山四脉”文化体系:史前岩画密码(世界文化遗产潜力点)、西夏王朝遗韵(西夏陵、佛教石窟)、边塞诗魂走廊(历代戍边诗词与军事遗址)、葡萄酒庄艺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同时,考虑对整个宁夏乃至周边地区,历史上属于灵州、西夏、朔方之地的整体,做统一的概括,提炼出核心文化符号。
要加强贺兰山文史文化研究,开展贺兰山历史文献的大规模搜集整理,编纂贺兰山文献丛书,为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挖掘宁夏历史人物,在汉魏六朝时期四大家族的诸多名人、明清时期文臣武将辈出的基础上编纂《宁夏古代文学史》。开展贺兰山文化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阐释贺兰山文化,定期举办高端论坛,形成学术品牌等。
要找准历史上宁夏人好勇尚武、奋斗不屈的精神,挖掘古代为边疆地区稳定、民族团结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和事迹,创作特色大型情景体验剧,讲好历史故事,撰写人物传记,解开历史密码,传播贺兰山文化,形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田富军 宁夏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区域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
苏峪口瓷窑址重构我国陶瓷技术史与民族融合史研究范式
朱存世
位于贺兰山东麓的苏峪口瓷窑址,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北地区精细白瓷遗址。2021年至202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上海复旦大学开展系统性发掘工作,以破解西夏陵出土精细白瓷产地之谜为切入点,采取多学科协作,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不仅确认该窑址为西夏宫廷用瓷专属窑场,更通过系列突破性发现,重构我国陶瓷技术史与民族融合史的研究范式。
窑址考古发现,多件匣钵戳印“官”字款识,精细白瓷碗、炉、罐、香插、板瓦与西夏陵、西夏离宫及寺院等高等级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的胎釉特征完全吻合,实证其为西夏皇室御用窑场。该窑址始烧于西夏立国初期(约1078年—1085年),停烧于西夏灭亡前夕(1227年),完整地见证了党项政权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手工业复合型文明的转型。
该窑址在工艺领域实现三大突破:其一,采用“胎土+脉石英”的二元配方技术,将瓷胎中石英含量提升至70.8%至75.1%,烧制出透光度达40%的高石英白瓷,此项技术较元代景德镇窑提早两个世纪;其二,大规模应用釉封匣钵口技术,成品率、优良率较传统覆烧法提高30%,在浙江上林湖以外地区首现完整工艺链;其三,发现我国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瓷窑炉栅遗迹,将北方成熟用煤烧瓷的时代前推至北宋中晚期。这些技术创新,既承袭宋代南北制瓷技术精华又通过本土化改良,形成独具特色的主要烧制精细白瓷的“贺兰窑”。
考古发现的作坊遗迹,完整保存着原料粉碎、胎泥沉淀等工序流程空间,特别是石英煅烧窑与晾晒烘烤场的发现,填补了制瓷预处理环节的考古空白。采用“半展示回填”技术,对脆弱生态区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开创了考古发掘与生态维护协同的新模式。
在窑址文化层中,马蹄形馒头窑、精细白瓷产品和涩圈叠烧技术等承袭着北方窑业传统,而薄胎透影、瓜棱器型等元素则镌刻着江南审美基因。这种“羌风汉韵”的交融,实证了中华民族“多元聚变—和合共生”的文明演进规律。
(朱存世 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挖掘文化资源 打造贺兰山文化名山品牌
马建军
岩画是生活在贺兰山的各民族,用写实或抽象的手法,把周围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生活的欢乐和悲伤凿刻在岩石上,诉说着他们的情感或愿望。其作为我国北方岩画体系的重要代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等特点。通过对贺兰山东麓近40个沟口、沟内及山前洪积扇上古代文化遗存的大范围考古调查,对插旗口沟鹿盘寺、拜寺口沟大寺台子遗址等进行了钻探和考古试掘,基本摸清了贺兰山东麓古代遗址和遗迹的时代、性质和文化内涵。贺兰山东麓现存古代文化遗迹除长城及烽火台为明代所筑、个别摩崖石刻为清代所凿外,绝大多数为西夏时期遗迹遗存。
贺兰山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先后有西戎、匈奴、羌、鲜卑等多民族狩猎、畜牧,繁衍生息。丝绸之路在宁夏形成了以灵州为中心,连接西域与中原的主要通道——灵州西域道,盛于五代、宋初。五代宋初,这是出贺兰山穿越腾格里沙漠最好走的一条路,这条道路上产生了许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史实。
岳飞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将领,汉朝名将与匈奴作战的历史故事深深影响着他,《满江红》中的典故引用到东汉和西域,那么宁夏贺兰山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岳飞心中不言而喻,并且当时金人、西夏人所占的“黄龙府”“贺兰山”等地本为大宋失地,作为军事统帅的岳飞,必定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而后收拾旧山河,凯旋报捷,用震撼千古的英雄辞章,抒发自己的伟大抱负。
阿拉善蒙古族僧人阿旺伦珠达尔吉的《仓央嘉措传》或《六世达赖喇嘛传》,藏学界很多人将其称为《仓央嘉措秘传》,是现存较完整的仓央嘉措传记。该传重点记载了六世达赖1707年从青海出走,以“达部喇嘛”或“达部夏仲”的名义在阿拉善和安多活动,于1716年来到阿拉善,成为被当地人信奉的上师,1719年来到了现在的贺兰山南寺所在地——赛音希日格,决定在此地建立佛教大伽兰,直到1746年在阿拉善广宗寺圆寂。
[马建军 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岩画研究中心)主任]
以纪录片为窗 尽览贺兰山无限魅力
申 冰
我们刚刚摄制完成并在宁夏台播出了系列纪录片《贺兰山》,这是由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宁夏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宁夏首部8K超高清自然类纪录片,创作主旨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及贺兰山国家公园的创建要求,以全景式、全新角度展现贺兰山的地质构造、生物多样性和历史人文,突出体现贺兰山作为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价值,反映贺兰山特有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集聚区的特性,并展现岩画、长城、西夏陵等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文化遗产。
此外,我们还制作播出了三集纪录片《宁夏黄河湿地——鸟的家园》、两集纪录片《六盘山》。在2024年底至2025年2月初连续播出了这三部纪录片,形成了集中宣传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舆论热潮,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在《贺兰山》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受摄制周期和时长篇幅的限制,很多珍贵的素材没有充分使用,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只能一笔带过,尚需深入挖掘。尤其是在历史文化方面,仅一集的体量远远无法容纳贺兰山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建议继续加强对贺兰山的纪录片创作,专门拍摄一部以生态文明为基础、侧重人文历史方向的系列纪录片,系统而深入地梳理贺兰山的历史文化脉络,使观众在领略贺兰山自然之美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贺兰山的历史气息和人文精神,进一步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宁夏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中,贺兰山、六盘山、黄河、沙漠是最具特色的亮点,无论是从体量上还是从极致性上来说,在全国也颇具竞争力。建议对这些重点资源进行持续性的宣传推广,集中力量办大事,并采取多种推广形式,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推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
[申 冰 宁夏广播电视台独立制片人 纪录片《贺兰山》总导演]
立足资源优势 打造贺兰山文化名山
贠有强
在2022年推出的“宁夏二十一景”中,远古岩画、西夏陵、西部影城、贺兰公园、宁夏酒堡、闽宁新貌、沙湖鸟国等都是贺兰山这匹骏马的风骨之躯和美轮美奂的玉佩。
立足新时代宁夏的发展定位和使命任务,探索赋予贺兰山作为文化名山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方向。一是牢牢把握贺兰山作为地理分界线的特点,筑牢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二是强化贺兰山文化的多元一体定位。三是紧紧围绕历史上贺兰山作为民族融合的前沿阵地特点,强化贺兰山“民族融合”的精神家园定位。
讲好三个文化故事。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努力讲好新时代“贺兰山下果园成”的故事;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讲好历史上贺兰山一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新时代各民族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故事;从共同富裕的角度,讲好闽宁协作奔小康的故事。
用好两个文化平台,借力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将西夏陵遗址旅游景区、贺兰山风景区、北武当生态旅游区文化旅游资源纳入博览会推介内容。定期举行贺兰山文化名山座谈会,围绕贺兰山生态文明建设、贺兰山文旅融合实践等开展研讨,持续推出学术研讨成果。
打造“十个一”文化品牌。在贺兰山文化资源中,自南向北选择10个有影响力的品牌进行重点包装推介,包括:“一幅画”(贺兰山岩画)、“一个园”(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及苏峪口森林公园)、“一杯酒”(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一遗址”(鸽子山遗址)、“一个镇”(闽宁镇)、“一座陵”(西夏陵)、“一印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西夏文印本)、“一首词”(《满江红·写怀》)、“一个堡”(西部影城及镇北堡镇)、“一个井”(石炭井矿区)。对这些品牌进行包装设计,制作标识,拍摄形象纪录片,利用网络、影视广告等载体扩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品牌形象。
走好文旅融合之路。利用贺兰山众多文化资源优势,深入研究贺兰山文旅融合实践,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同时发力,努力提升贺兰山文旅融合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贠有强 宁夏社会科学院地方志编纂处处长)
贺兰山——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文化名山
张万静
关于名山大川的认定,我国著名风景园林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维权在《中国名山风景》一书中指出:“所谓名山,除泛指其较高的知名度之外,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形体较高大的山;二是带有一定宗教文化色彩的山。”有学者将名山按照成因分为地质名山、地理名山、气候名山、生物名山,按照属性分为历史名山、文化名山、政治名山、军事名山,按照功能分为观光揽胜、攀登探险、科学考察、健身疗养等类型。
我国被社会公认的名山不外乎有4个条件:有景则名、有寺则名、有史则名、有宝则名,这4点是名山成名的4个标志。所谓“景”指风景,一般名山都具有风景的综合美,但有的只具备单体美。可见“景”是名山的基础、是前提、是决定性因子。其二是“寺”,大武口北武当庙又称寿佛寺,该庙始建于盛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古寺,享有“西夏名兰、山林古刹”的美誉。贺兰山南寺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赐名“广宗寺”,寺内有贺兰山最大的石雕佛像群,在藏传佛教中闻名。其三是“史”,就是指有历史事件发生、有历史人物遗迹,包括其陵墓、碑刻、诗赋等。历史名人霍去病征匈奴穿越贺兰山、郭子仪助力大唐中兴点兵贺兰山、唐代诗人韦蟾于公元869年所写的《送卢潘尚书之灵武》诗中写道“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王维的《老将行》“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这些诗词都体现了贺兰山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诗人们将贺兰山与中原名山相提并论,肯定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人们对贺兰山自然景观的欣赏和热爱,丰富了贺兰山的审美内涵。其四是“宝”,贺兰石、太西煤、发菜都是贺兰山的宝物。出土于拜寺沟方塔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合本续》现在是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阁的镇馆之宝,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对研究世界印刷史、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艺具有重大价值。贺兰山还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的国家濒危珍稀物种蒙古扁桃。
(张万静 宁夏社会科学院古籍文献研究所所长)
深挖贺兰山历史文化根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杨 浣
深入挖掘贺兰山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建议规划建设贺兰山生态文化主题公园,以“生态优先、文化为魂”为原则,规划串联贺兰山核心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节点的生态文化景观大道,整合自然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打造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主题公园。构建贺兰山文化基因知识图谱,系统梳理岩画、西夏陵、长城烽燧等文化遗产,建立涵盖“时空分布、文化内涵、民族印记”的数字化知识图谱,全面记录其历史变迁与文化价值,为保护利用提供学术支撑。建立文化遗产智能监测保护体系,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采用无人机巡检、物联网传感等技术,构建覆盖重点遗址的全天候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岩画、古建筑等遗存的保存状况。组织文史专家系统整理历代与贺兰山相关的诗词、散文、史载文献,编纂《贺兰山古代诗文集萃》,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家国同构思想,丰富贺兰山文化的精神内核。
实施贺兰山文化品牌塑造工程,以“塞上江南”的地域特色与“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为支点,打造系列文化品牌。拍摄大型纪录片《贺兰山文脉》,通过影像叙事展现多民族文化交融史,提升贺兰山文化的国内外影响力。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开发“边塞诗境”沉浸式体验馆,运用光影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游客直观感受历代文人的家国情怀等。
创新文化数字化传播模式,运用3D建模、VR/AR等数字技术,再现劳动人民建设西夏陵,创作贺兰山岩画的壮观场景;制作《贺兰魂——中华民族交融之路》数字长卷和同名沉浸式数字文旅演艺剧,反映贺兰山地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伟大历程。
通过系统保护、创新传承与活化利用,让贺兰山的历史文化根脉持续焕发生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杨 浣 自治区政协委员、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社科界别]
挖掘贺兰山文化 建设独具特色的国家公园
李陇堂
贺兰山是我国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域,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还是区域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在我国黄河文明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建设贺兰山国家公园不仅对维护区域,甚至对全国的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更是保护和展示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贺兰山地区保存着中国西北地区最完整的史前文明遗迹序列,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融合、“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见证地,是军事防御体系的活化石,是当代宁夏发展史的缩影、宁夏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精神象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建设贺兰山国家公园是实现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型国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创新与举措,贺兰山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典型南北向山地,区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人文景观独特,且在资源构成及资源总量上具有保护的必要性,具备了建立国家公园的各项标准及条件,尤其是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贺兰山国家公园的鲜明特色。具有集世界级意义的独特自然环境演化历史、干旱区完整的生态系统、特有和珍贵稀有植物,以及丰富的文化遗产于一体的保护区,贺兰山国家公园建设将丰富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类型,更好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加快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
贺兰山作为史前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的交融之地,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应在国家公园框架下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建设框架需进一步融入文化价值,实现生态、社会、文化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深化宁蒙两地联动机制,解决执法权受限、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提升协同共管能力,共同守护这一特殊的共有精神家园。优化边界划定与功能分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国家公园的文化价值功能,强化国家公园整体效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塑造国家公园文化品牌。构建贺兰山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创新开发一批高质量的贺兰山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特色鲜明的贺兰山文化IP。
(李陇堂 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宁夏地理学会理事长)
贺兰山沿线文旅发展断想
宋乃平
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确立旅游主题,旅游业的资源类型、资源开发、空间组织都要围绕主题开展。具体着手旅游产业定位,则需要从本地游、区域游、国内游、国际游等不同层次目的地做好定位。贺兰山的地理位置、岩画和考古遗迹反映的早期文化形态、山体和洪积扇长期的轮牧以及边塞文化形成了贺兰山清晰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缝合线,这个特征更适合作为旅游主题。
贺兰山沿线的旅游资源丰富,除了贺兰山岩画、西夏陵、西部影城、沙湖等传统王牌资源,近年来的葡萄园和葡萄酒文化旅游,还有自然遗迹、考古遗址与历史文化、军事遗迹、工业遗址等后备资源。
但贺兰山沿线的旅游资源存在短板,旅游资源典型性偏弱、分布分散,背景深、故事多,但是观瞻性弱,缺少多种旅游资源与环境组合的空间结构分析,缺少点轴性的空间分析和挖掘。
建议全面挖掘文化资源和自然现象、自然遗迹,将汇集的历代写意贺兰山的诗篇转化为旅游资源,将现有的文化资料挖掘充分、转化到位。旅游视听系统一定要将长城放在场景中,看长城的修筑站位,看对外的交通通道,把长城放到冷兵器的时代背景下讲好军事故事。看到长城附设的榷场、互市和茶马贸易等,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防战止战、追求和平的故事。也可以将长城的故事打磨成精彩脚本,通过演艺、动画视频、数字孪生技术和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与现实场景结合,让游客通过视听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受。
政府层面要加强旅游规划,从自然景观—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整合;从景致—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旅游片区—全域旅游等方面开展布局;从本地游、区域游、国内游、国际游不同层级目标构建主题和旅游点、线、面等进行统筹。加强数字技术物化历史文化、再现历史场景、模拟历史过程,增强沉浸式文化体验,通过AR/VR技术将数字孪生模型与实景叠加,增强游客的文化感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
(宋乃平 宁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
(本版文字由记者 王 茜 单 瑞 整理 图片 毛 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