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北 武 当 2025年05月07日

张 嵩

北武当庙,位于今宁夏北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贺兰山东麓九泉口(俗称韭菜沟),这里三面环山,东临银川平原,地处贺兰山北端支脉,享有“西夏名兰、山林古刹”的美誉。2005年9月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新修北武当庙碑》记载:北武当庙,始建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因供奉真武大帝石像,故称之为“武当庙”,加一“北”字,是为了区别湖北十堰的“武当庙”。清道光四年(1824年),时任平罗县知县的徐保宇为筛选平罗“八景”,走遍全县山川,经过实地勘察,最终确定了平罗“八景”,其中一景名曰“北寺清泉”,就是描写北武当庙景观的。据《道光平罗纪略》记载:“北寺清泉在北武当寺,有泉三道,自地溢出,水清且冽。”需要说明的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罗置县,当时的县域面积较大,就包括今天石嘴山市所在的地区。徐保字主持编纂的《道光平罗纪略》及后来张梯主持编纂的《道光续增平罗纪略》中就录有当地官员和文士的诗作数首,即《道光平罗纪略》卷八“艺文”中蒋延禄的《北寺清泉》一首,《道光续增平罗纪略》卷五“艺文”中张梯、郭鸿熙、王以晋的同题诗《佛寺香泉》各一首。

蒋延禄的《北寺清泉》是一首七绝:

风回溪涧响泠泠,闲倚僧寮洗耳听。

不见飞来峰落翠,置身恍在冷泉亭。

蒋延禄,清道光年间平罗当地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县志中留有平罗“八景”诗作数首。该诗紧紧围绕寺院及其周边风景展开,以“泠泠”之泉在风中回响起句,泉水流溪,甚感旷古悠远,营造出一种空寂清冷的意象。宋代陆游有诗《贫居》形容“僧寮”的简单:“囊空如客路,屋窄似僧寮。”清代黄宗羲也有文《申自然传》如此比喻:“居无定所,野店僧寮,匡床布被之外,更无长物。”诗的二三句作者在“听泉观景”,心中期望有“飞来峰”一座在此“造化”,实际却并未见到峰来“落翠”,而自身竟恍如置身在“冷泉”边的亭子上。“飞来峰”也罢,自己“置身”也罢,只是某种“缘由”和寄托而已,以“冷泉”而濯内心,既写景又寓情,足显空灵。

张梯的《佛寺香泉》是一首七言诗:

爽气西腾佛座前,慈云宝月近诸天。

暗弹杨柳枝头露,滴作山僧煮茗泉。

井满山城不可尝,此中清冽有余香。

挈瓶余欲连朝取,调水符应问梵王。

张梯(1778年—1853年)字云阶、号㶊园,清河南鹿邑(今河南鹿邑县)王皮溜集人,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841年—1844年)任平罗县知县。张梯在知县任上虽只有三年时间,但重风俗,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特别是重修又新书院和养济院等善举,深得乡民赞誉。他在告老还乡前夕,在徐保宇修订的《道光平罗纪略》基础上,主持续编了五卷《道光续增平罗纪略》,留下了宝贵的地方历史资料。其后任知县的郭鸿熙为《道光续增平罗纪略》作序,并在序文中称赞张梯:“今读张㶊园先生的《纪略》,并取阮邻(徐保宇)修志参阅之,而叹其相互发明也”。由前后两任知县修撰的志书后补前纪,相得益彰,传为佳话。正是由于张梯的进一步考据,才将“北寺清泉”改为“佛寺香泉”,使之更为确切恰当并且充满了十足的“诗情画意”。这首诗不像蒋延禄的诗作冷峻而暗含禅机,在描写佛寺的同时,对“香泉”的功用及影响给予了宣介。泉有“余香”,人们取用不分昼夜,已经把泉水当作了护命的“水符”,显然有夸大其词之嫌。

王以晋的《佛寺香泉》是一首七绝:

近山遍有白云迎,入寺凝神听磬声。

妙有甘泉供客饮,尘心涤尽道心清。

王以晋,清陕西咸宁(今陕西西安)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任平罗县儒学训导。这首诗写的清新自然,也容易理解,尤其是三四句,以“妙有”喻泉,更深一境;“尘心涤尽”而“道心清”静,意蕴致远,颇可回味。

郭鸿熙的《佛寺香泉》也是一首七绝:

古寺三间老树阴,萧然风趣在山林。

我来先掬清泉饮,为证冰壶一片心。

郭鸿熙,清代安徽全椒(今安徽全椒县)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任平罗县知县。他的这首诗看似平淡,却蕴藏“一片冰心”,“先掬清泉”以明志,表明了他为官一方的高洁志向,意趣雅致,境界全出。

北武当庙古木环绕,清泉涌流,颇得气象。所以清人也重在歌咏它的风光景色,以“佛寺香泉”这一独特景观为题赋诗赞美,文化意义不限于当时,更为后世所珍视。现在,文旅融合,北武当庙已成为宁夏北部热点旅游目的地之一,遗存在这里的诗作,包括对联、碑刻、石像、传说以及其他文物古迹等等都构成了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元素,必将吸引更多的游人来此寻奇探幽,在感受岁月沧桑,领略自然景观中,如果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北武当庙独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那“香泉”也许会真正流入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