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莹
从黄土高原到青藏高原,从土壤有机碳到土壤微生物,他30年扎根西部,用科研“解码”土壤生命的奥秘,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生态实践;从培养36名优秀博、硕士毕业生,到指导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登上央视《风从东方来》纪录片,连续4年入选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全球高被引学者”,推动我国西部生态治理经验走向世界。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安韶山,一位来自宁夏的土壤生态科研工作者。
扎根一线绘制土壤的“体检表”
安韶山,石嘴山市平罗县高庄乡人。高庄乡位于贺兰山下、唐徕渠末梢,那里土地贫瘠、盐碱程度深,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发展种植业十分受限,在童年安韶山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改变家乡生态环境的种子。
1990年,安韶山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土壤学专业,开启了他与黄土高原长达30余年的对话。
4年后,大学毕业的安韶山选择回到家乡,成为宁夏农林科学院银北盐碱土站的研究人员。“生态科研工作,不肯吃苦是很难出成果的。”安韶山说。在试验站工作的3年间,他日复一日地在田间采集数据、分析土壤,哪怕常常要经受凛冽寒风、刺目阳光的考验,也从未动摇过投身盐碱地治理的决心。
为了追求学术研究上的进步,2000年,安韶山报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学博士研究生,其间他跟随导师回到宁夏,在固原生态实验站开展土壤生态研究与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种植作物的示范工作。
1999年,我国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作为生态科研工作者,安韶山立足实际工作,深入固原生态站和云雾山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对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产生的环境效益进行长期研究。那时候每次上山采样要连续开展10多天,在缺乏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他与团队成员把土袋背在身上径直深入到荒凉的保护区内,不仅要克服崎岖地形带来的考验,还时常要面对恶劣天气的突袭,安韶山始终坚守初心、无畏前行,只为能够采集到精准、宝贵的土壤数据,并安全带回实验站。
年复一年,时间轴缓缓拉长,记录了安韶山投身土壤科研工作的每一个坚实步伐。1999年至2009年的十年时间里,他每年在固原生态站的研究时间超过了100天,把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投入生态保护事业中。
正是这份坚持,让安韶山团队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他们在黄土高原连续20年监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等指标,绘制出翔实的生态修复“体检表”。通过创新运用同位素示踪等技术,揭示了植被恢复中微生物“碳泵”的作用机制,推动了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入深层次和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获得1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他本人也入选全球顶尖10万科学家和2021年至2024连续4年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全球高被引学者”,连续3年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
近年来,他主编的《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和《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形成机制》两部专著,系统阐述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来源、转化和稳定机理。其团队在多个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02篇,被引7000余次,其中1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百分之一),2篇入选ESI热点论文(千分之一)。这些研究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如今,在安韶山的实验室里,一排排土样标本静静诉说着黄土高原的生态变迁,他轻抚着厚厚的监测记录本说:“这些数据,不仅是数字,更是黄土高原20多年来‘呼吸’的真实记录,见证了我们为改善这片土地生态环境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
把论文写在广袤的黄土地上
2013年至2023年,固原的田间地头总活跃着安韶山躬身研究、指导农户开展适宜作物种植的身影。
“科研工作要接地气。”安韶山常说。他坚持深入基层,在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中庄村等地开展技术推广,手把手教授农户种植技术,还专门聘请园艺专家进行指导。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他推广的抗旱造林、退耕还草等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具有宁南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
“上黄经验”是安韶山团队在宁南山区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成果。这一经验以“三化两提高”为核心,即“宜林荒山绿化,坡耕地梯田化,平川地高效集约化;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导师李壁成和课题组带领下,示范区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民通过发展庭院经济、菌菇种植等特色产业,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钥匙”,安韶山做的示范推广工作不仅让黄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也书写了生动的“科技兴农”的篇章。
面向国家需求,安韶山积极参与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主持土壤侵蚀评价与防控、耕地利用强度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他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布设4000多个调查单元,建立土壤侵蚀监测网络。其中在巴基斯坦建设的径流小区,是该国首个标准化土壤侵蚀监测设施。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传统冻融侵蚀区存在27万平方公里的季节性水蚀面积。相关咨询报告被中央办公厅、青海省政府等部门采纳。2018年,安韶山组织全球土壤侵蚀研究高层论坛,并于2018年和2024年先后两次主办“一带一路”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国际培训班,推动了生态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在全球范围内的分享。
在科研攻关的同时,安韶山特别注重人才培养。他在固原、陕北延河流域等地建立200多个长期实验样地,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和实践平台。他主持的“一带一路”水土保持培训班,已为沿线国家培育100多名专业人才。2023年,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安悦在央视纪录片《风从东方来》中,用流利的中文向世界讲述黄土高原的治理故事,这个由安韶山培养出来的博士生正把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带回故乡。
“生态没有国界,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安韶山的话语掷地有声。他的足迹从黄土高原到青藏之巅,再到广袤的“一带一路”沿线,勾勒出一幅中国生态治理的全球图景。
在安韶山看来,最动人的科研成果,是让荒山“披”绿装,让百姓多受益。他最珍视的荣誉也是看到昔日的荒山秃岭重现生机,百姓过上富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