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三方、三时、三线” ——固原三十年“徒步百里祭英烈”的育人密码 2025年04月08日

杨佰智

自1995年起,固原市师生每年清明前夕都会踏上往返108里的“英雄”征程,这场被称为“徒步百里祭英烈”的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全国思政教育的典范。

30年来,一次又一次出发行走,让孩子们收获成长、重获新生。肿胀的双腿、挑破的脚底水泡、同学伸来的手臂……一趟艰辛泥泞的行程,却成为许多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路。正是这种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才让徒步任山河壮举一年又一年延续至今。而这,就是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真正意义。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全员育人

徒步活动始于1994年,是时任固原二中校长韩宏的提议。当时,一篇名为《夏令营的较量》的文章中提到,在中日联合夏令营活动中,中国孩子的体力和毅力不如日本的孩子,日本老师说:“你们这一代孩子赢不了我们的孩子。”这篇文章深深刺痛了韩宏。次年清明,固原二中初中部开展了第一届百里徒步任山河祭英烈活动。“我的初衷,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吃苦,感受当年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怎么过来的。”韩宏说。

从最初的疑虑担心到如今的积极响应,从开始的学校一头热,到现在和家长共绘教育的同心圆,学校和家庭求得教育的最大公约数见证着该活动的育人魅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积极主动申请参与学校红色主题活动,与孩子们同走“长征路”。“我第一次走这条路时是14岁,没想到还能与女儿重走一次。”今年,身为医生的李岩和身为警察的丈夫张启印一同参与“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动,为师生们提供保障的同时,也陪女儿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任山河徒步活动。

30年来徒步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的坚持,家长的支持,同样也离不开公安、交通、医疗、救援等部门的保驾护航,大家的共同努力让这份红色感动走出固原,形成“全民共育”下一代的良好氛围。

“行前、行中、行后”三时贯通:全过程育人

“徒步百里祭英烈”既是一项隆重的纪念活动,也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教育活动。

在徒步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凌晨5时出发,晚上9时左右返回。一路上,大家高举红旗、齐唱红歌,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互相搀扶鼓励,共同克服困难。他们上的不是哪一门单一学科,而是以红色为主题的跨学科融合,是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并举。他们用脚步丈量崎岖的山路、磨砺稚嫩的腿脚,感受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摒弃“骄娇”二气。

为了组织好该项活动,学校提前制定活动方案,对接联系相关保障部门,勘察徒步路线。同时排查特殊体质学生,统计不适合参加活动的学生名单,召开主题班会,交代沿途纪律、安全等问题。学校还进行学科联动综合赋能,如体育课开展30天体能训练,确保学生身体适应108里山路挑战;地理课结合地理实践力素养,要求观察沿线地理事物,绘制沿线剖面图等,形成“行走的思政课”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综合育人活动。

徒步结束后,各班开展“长征”分享、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等;全体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学校编辑“徒步百里祭英烈”专题文集。作为综合实践课的重要内容,学校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激励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品格,领悟“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内涵。

“情境、问题、素养”三线融合:全方位育人

固原是革命老区,学校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创设情境,将其作为“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活动设计和路线选择上,既要考虑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又要保证活动的教育意义,在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学校还围绕“为什么要徒步百里祭英烈”“英烈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设计了“寻找身边的英烈故事”等探究性任务,让学生们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固原市“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动已坚持30年,这一活动的成功经验为立德树人、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年来,这项活动影响带动了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及同心县、中宁县等地的10多所学校师生,相继开展类似主题的校外思政课活动,有的学校还把这项活动作为“开学第一课”。

三十载风雨兼程,百里徒步问初心。固原市第二中学和弘文中学因地、因时制宜,利用本地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出“三方协同、三时贯通、三线融合”的育人密码,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固原样本”。“学校教育的最大意义就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学生在灵魂最深处坚定理想信念。”固原市第二中学校长何成江说,思政教育从来不是说教和命令,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对照自己的生活,感出实情,悟出真理;是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中,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重任。(作者单位:固原市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