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睿晓
万千世界里,有人钟情于蓝天的辽阔,有人沉醉于大海的碧波,而广西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房文霞,则致力于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奥秘,在真菌学领域深耕不辍,为广西及东盟地区的健康与农业发展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从田野逐梦到国际科研舞台
房文霞出生于中卫市沙渠村,在她的儿时记忆中,广袤无垠的田野构成生活的主画面。“小时候,一有空闲,我就和小伙伴们扎进庄稼地,捕捉农作物上的瓢虫,观察地面爬行的蚂蚁……每一次新的发现,都让我对大自然的神奇惊叹不已。慢慢地,一颗向往生物学的种子,在我心底生根发芽。”房文霞回忆道。
1996年,房文霞考入中卫市第一中学。初来乍到,城乡之间在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上的落差,让她深感自卑。但好在有父母和老师的暖心关怀与鼓励,让房文霞逐渐找回信心。在校期间,她将教室和图书馆当作自己的“常驻地”,每天如“海绵吸水”般刻苦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兰州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录取。
大四那年,房文霞放弃本校保研资格,经过大半年时间备考,如愿考取心中向往的微生物研究顶尖平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回忆起那段时光,房文霞感慨万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我开始了对真菌学领域的探索。”取得博士学位后,怀揣对科研巅峰的向往,她毅然选择前往英国邓迪大学,开启博士后深造之旅。
初到异国他乡,房文霞面临的首要难题便是语言交流障碍。“闲暇时,同事们会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种诙谐有趣的故事,而我却什么也听不懂,想交流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在一旁陪着干笑。”房文霞说。为了克服这一障碍,她抓住一切机会,多听、多说,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查阅英文词典,请教老师和同事,终于从最初小心翼翼地说出几个单词,到最后能够流畅地进行日常对话。
随着语言能力的提升,房文霞在科研领域也更加游刃有余。她先后参与了两项由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主导的重点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这为她回国后开展创新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心怀热忱 勇攀科研高峰
2017年,房文霞怀揣着对祖国科研事业的无限热忱,毅然加入广西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
“广西作为香蕉的重要产区,长期以来,香蕉种植业却深受‘香蕉癌症’——枯萎病的严重威胁。”房文霞向记者介绍。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她带领团队整日奔波于各个蕉园,不放过任何一株染病香蕉的细微变化,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而后小心翼翼地采集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严谨的实验验证与深入分析。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他们发现了多个全新的药物靶标,并与北京一家企业达成合作,成功生产出以解淀粉芽孢杆菌为基础的微生物菌剂。“这种菌剂能在香蕉种植初期有效抑制枯萎病的发生,我们计划今年实现批量生产,届时将广泛应用于香蕉种植领域,助力香蕉产业摆脱枯萎病的阴霾。”房文霞说,她和团队并未就此满足,又接着研发出针对甘蔗黑穗病生物防控的疣孢菌素A生物菌剂,以及能提升对虾、青蟹养殖过程中种苗存活率的壳寡糖产品等。这些科研成果,也将在今年加速推进转化,为广西农渔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科研道路上奋力前行的同时,房文霞还面临着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难题。在她看来,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协调。“白天,我会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研究中,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晚上,照顾孩子入睡后,我又返回办公室,继续处理未完成的工作,常常忙碌到深夜。”房文霞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日常。
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换来了累累硕果。近5年间,房文霞在多家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重要论文,获得多项授权专利并实现成果转化。她还荣获2024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广西八桂青年拔尖人才、第十七届广西青年科技奖。她所带团队的研究成果荣获2023年广西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被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无疑是对她多年努力的最好肯定。
寒来暑往,岁月匆匆。房文霞将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科研事业。然而,工作的繁忙让她与家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常常数年才有机会回家探望。每当提及此事,她的语气中就满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愧疚。尽管如此,她仍通过网络媒体关注着家乡的动态。
“近年来,每当了解到宁夏在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进步,尤其是看到葡萄酒已经成为家乡的一张闪耀名片,我的内心就充满喜悦。”房文霞说,她深知微生物在提升葡萄酒质量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未来,她希望能够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微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和环境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家乡的特色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这不仅是我多年来的心愿,更是我对家乡这片热土深深的眷恋与热爱,这份情感,永远不会改变。”房文霞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