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蕾
浩浩黄河蜿蜒流淌,贺兰山下果园飘香,六盘山上天高云淡,罗山叠翠如矗瀚海。进入新时代,宁夏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推进“三山”生态保护修复,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
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多名自治区政协委员聚焦我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水资源利用等,为保护绿色家园建言。
厚植绿色底色 保护修复“三山”生态
经过两年多调查,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摸清了哺乳动物、鸟类等6大类物种资源底数,并于2024年12月29日形成权威报告。报告显示,保护区内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高等植物、大型真菌等物种资源数量均有显著增加,新增物种达575种,动物资源占全区总数的85%以上。
“六盘山除了华北豹还有林麝、毛冠鹿等53种珍稀野生动物,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鸟中大熊猫’黑鹳成群结队出现在六盘山脚下,消失多年的娃娃鱼等物种也出现在大众视野。”固原市政协委员、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局长王双贵介绍,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六盘山的生物多样性,也反映了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云杉挺拔,草香清新,兔子、松鼠时不时冒个头……夏天的清晨,跟着护林员走在红寺堡区的罗山山麓,不一会儿,鞋子已被露水打湿。作为宁夏中部的地理“屋脊”和自然生态“屋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挥着显著的涵养水源、防风防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为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庇护。
六盘山与罗山的变化,正是宁夏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2022年,宁夏将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三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列入自治区20个重大项目,截至2024年6月,完成营造林425.3万亩,治理荒漠化土地270万亩,保护修复湿地66.7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909平方公里。
“近年来,虽然六盘山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动机制不健全,责任界限不清晰。”张杰委员建议,在自治区层面建立健全权责明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进一步明确林业主管部门及公检法相应的保护职责,委托或授权林草部门专门设立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检法职能部门,定期组织开展联合巡护和执法工作,对各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打击、形成震慑。
伏国军委员说,宁夏“三山”生态修复项目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在调研中发现,生态修复项目还存在绩效目标设定不够精准、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议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调研‘三山’生态系统特征和现状,结合国家生态修复标准与宁夏地方实际需求,制定详细、精准且具有针对性的绩效目标体系,明确植被恢复的面积、成活率、物种丰富度,为项目实施和评估提供坚实依据。建立资金使用全过程跟踪审计和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伏国军委员说。
共护碧水之源 共享水清景美
初秋时节,站在隆德县渝河岸边,徐徐秋风吹拂过水面,透过清澈的河水能看到摆尾的小鱼。作为隆德县的“母亲河”,不久前,渝河入围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名单。
可早在10多年前,渝河还被叫作“臭水沟”。“20世纪90年代,渝河沿岸散落着几家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它们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渝河的生机。”隆德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2017年,隆德县关停了13家马铃薯淀粉加工污染企业、5家河道非法采砂场和9家黏土砖厂。新建防洪堤坝、封堵渝河沿线27处直排口,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全面推进县城雨污分流工程。经过一系列改造,如今渝河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从“揪心河”变成了“幸福河”。
治水,事关民生福祉,更需听民意、聚民智、解民忧。马正红委员作为固原人,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近年来,固原市认真落实“四水四定”,先后实施了库坝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城乡饮水安全、固海扬黄扩灌等一批重大民生水利项目,圆了百万群众安全饮水梦。
“固原市水库受黄土高原地区特殊地理环境影响,水库淤积日益严重,蓄水量明显下降,已不能有效满足城乡供水、防洪安全、生产灌溉等需要。”马正红委员建议,争取将“固原市建设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固原市水库清淤工程”列入自治区“十五五”重点水利项目库,定为水库清淤试点,对固原市具有重要灌溉功能、且淤积严重的水库进行清淤。
马平安委员多次参与自治区政协组织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类调研活动。他说,水资源是荒漠化防治的第一约束资源和环境条件。《“十四五”用水权管控指标方案》分配生态林水量2.06亿立方米,仅可支持生态林规模80.2万亩,但实际需要灌溉的生态林为120万亩,生态用水缺口大。有效开展“以水定绿”还存在一系列制约和挑战。建议加强对国土绿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的指导和监管,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为基础,系统评估人工植被建设的需水量,适度有序绿化,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逐步修复生态系统。理清水资源刚性约束下生态用水控制指标体系,科学分配区域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等行业用水,确保区域生态建设用水不超用,基本生态用水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