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纳紫璇
一笔一画描绘家乡轮廓,一勾一勒讲述千古诗篇。成都大学副教授、青年漫画家孙邦彦从事漫画创作20余年,在他的画笔下,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人豪情,又有家乡一草一木构成的细腻情感与深沉记忆。
“不同于其他漫画的天马行空,我更愿意把自己的创作称为‘贴地飞行’。”在孙邦彦看来,漫画的核心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学性,好的作品能感染读者,激发读者的思考,创作出一部家喻户晓、寓教于乐的漫画作品是他一直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
枸杞红果情 画意绘心田
1974年,孙邦彦出生在中宁县舟塔乡,关于枸杞的记忆贯穿了他的童年。“那时家里有一片不大的枸杞地,每年我都要跟着家里人学着给枸杞剪枝、采摘,渴了饿了就直接在地里摘鲜枸杞吃,和村里的小伙伴也常常在枸杞地捉迷藏,对于这个不起眼的‘小红果’我有着很深的情感。”孙邦彦说。
在枸杞地不远处,是黄河水滔滔而过,每当孙邦彦站在岸边,总会被天地间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和自然相比,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孙邦彦说,每到这一时刻,他都想用画笔记录下家乡的山水与草木,将这份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诉诸笔尖。
在这份信念的支撑与引导下,孙邦彦尝试着拿起画笔,将家乡的一草一木记录下来。他说,“一开始我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每天随意写写画画,看到一匹马、一株草都想画下来,后来上了初中,家里人看到我对画画的热爱,给我报了兴趣班,我才正式步入了艺术的殿堂。”
如果说是家乡的山水为孙邦彦带来了艺术启发,那么乡土村落间浓厚的人文气息则是他日后漫画创作用之不竭的灵感来源。
当时村子里有一位说书人,逢年过节便会给大家讲一些乡间志怪故事。会说话的“兔子”、前来报恩的“黄鼠狼”、村头的老柳树……说书人夸张而生动的语言编织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让孙邦彦的思绪与想象力得以无限畅游。“每当听了有趣的故事,我都会记录在本子上,有时我还会记下自己编的笑话和好玩的歇后语,一有空就拿出来回味。”孙邦彦说。
在当时的孙邦彦看来,画画只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将梦想作为谋生的本领,对于他来说有些“奢侈”。高中时孙邦彦选择了理科,后考入宁夏工学院(现宁夏大学)。“考上大学后,我对所学的科目不感兴趣,常常感到迷茫,只有画画的时候内心才能平静下来。”大学期间,孙邦彦接触到了漫画杂志《画王》,看到了许多同龄人在漫画赛道上奔跑,大家对于梦想的执着感动了孙邦彦,于是他开始尝试给媒体投稿,用稿费购买画材,继续自己的漫画事业。
大学毕业后,孙邦彦进入事业单位工作,但心中关于画画的梦想却始终没有熄灭。
重走古人路 探寻国风漫画“精气神”
1999年孙邦彦选择辞掉工作,来到妻子生活的城市——四川省成都市,开始了新的事业篇章。当年年底,孙邦彦入职《四川青年报》,担任美术编辑,这为他专职从事漫画创作带来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在这期间,我接触到许多漫画名家,也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画风,创作的漫画多达1000幅。”孙邦彦说。
后来在成都大学任教后,孙邦彦一边负责漫画编剧教学工作,一边创作漫画,对漫画的理解也不断深入。漫画因其图文并茂的娱乐性而广受青少年的喜爱,如何能将一些科学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漫画形式呈现,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是孙邦彦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2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孙邦彦前往杜甫草堂参观。当时的副馆长向他询问,能否以生动有趣的漫画讲述杜甫的人生经历,让青少年更容易接近和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背后的精神内涵。这一想法给孙邦彦带来很大启发,他当即决定创作一部以“诗圣”杜甫为主角的人物漫画。
对于这样内涵丰富、代表性显著的人物,仅靠翻阅资料是不够的。孙邦彦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重走杜甫人生之路。沿着杜甫走过的山川河流,他试着带入杜甫的视角去体验、感受,终于在2018年推出了《诗圣杜甫》动漫传记图书。“该图书出版后很受欢迎,尤其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孙邦彦说。
2023年12月,孙邦彦又推出了《诗仙李白》动漫传记。当被问到是如何理解动漫里呈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时,他给出了几个关键词:坚持、勇敢、乐观、热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的乐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勇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在鼓励人们勇敢地追求梦想。”在孙邦彦看来,漫画同样可以具有文学性,哪怕只是寥寥几笔的白描,只要能将人物的精气神表现出来,就是能感染读者的、纯正的“中国风”。
传播家乡文化
擦亮宁夏“红色名片”
距离拉长了地理的尺度,缩短了心灵的距离。远离了家乡,但家乡的记忆却变得更加鲜活。来到四川后,童年陪伴孙邦彦成长的枸杞地在梦中愈发清晰。那些红彤彤的枸杞,不仅滋养了他的童年,也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牵挂。
为推广家乡枸杞产品,孙邦彦创作了《枸杞先生》四格漫画。漫画一经刊登,便以轻松诙谐的画风广受好评,被《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刊登转载,他也因此获得了“枸杞先生”称号。此后,枸杞成了孙邦彦漫画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符号。
2015年,在中宁县相关部门支持下,孙邦彦推出了科普漫画《枸杞密码》。在他看来,科普漫画不同于其他漫画天马行空,更需要创作者以严谨认真地态度搜集核实资料。从《山海经》到地方志,从科普文献到民间俗语……为了呈现更丰富的内容,孙邦彦成为图书馆的“常客”,抽丝剥茧般在大量文献资料中探寻枸杞的“前世今生”,并设计了“杞宝宝”“杞贝贝”两个顽皮可爱的漫画形象,在枸杞的世界里开启一场冒险。
在一次采风创作中,孙邦彦在河对岸看到了一株野生枸杞树,便迫不及待想踩着石头过河查看,不料石头太滑,一脚踩进了水里,半个身子都湿了。“虽然落了水,但正是那次采风让我看到了枸杞在野外的真实生长状况。”孙邦彦告诉记者,野生枸杞个头小味道偏苦,还爬满了小虫子,在品质上和人工培育的枸杞苗有很大差别。“这一差别离不开科研人员在田间地头、实验室里辛苦的付出,在漫画里我也将这一点体现了出来。”漫画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各界关注,如今已被翻译为英文、阿拉伯文、法文等多种外文读本在国内外广泛传读,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还让宁夏枸杞这张“红色名片”叫得更响。
从当年追着马屁股画画的乡野少年,到现在致力于文化传播的“枸杞先生”,孙邦彦一路追寻着心中所梦,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对家乡的深厚情感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漫画作品。他用自己的画笔,让更多人了解到宁夏枸杞的独特魅力,也让家乡的文化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