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西门桥与北门楼 2024年12月05日

张 嵩

银川西门,以前叫作“镇远门”,有一座城门楼子,“文革”时被拆毁了,故址在今凤凰街与解放路交汇处凤凰碑所在的地方。明清之际,由此出西门,行二三十余米,便是西门外的护城河,最早河上有吊桥,后来为出行方便改建为简易的石墩木桥,桥无栏杆,下有流水,是一座无名桥。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昔日的护城河逐渐变为退水沟,进而成为污水沟,被填埋后修建成了一条街道,现在名叫西桥巷。由此再往西行约千米就是唐徕渠,渠上一桥横跨,连接东西交通,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西门桥。明代称作“贺兰桥”。明《弘治宁夏新志》记载:“贺兰桥,镇远门外,跨唐渠。”《嘉靖宁夏新志》也记载:“贺兰桥,在古城西,唐徕渠上。”据1936年刊发的《宁夏省水利专刊》记载:“西门桥,在前城乡,省城西门外,此桥有标尺,最大不过十五分三、五孔、石柱腿、土木面,有栏杆,长十六米二,宽六米六,为出省城往西要道。”新中国成立后,西门桥曾经有过三次大的加固维修,现在所见到的桥是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为了适应银川的建设重新建造的。唐徕渠两岸栽有成行的柳树,每逢春季,树木绿荫,风拂柔枝,春意融融,遂成为人们观赏春景的一个好去处。清乾隆年间这里就被确定为“朔方八景”中的一景“西桥柳色”。据清《乾隆宁夏府志》“名胜”条记载:“西桥柳色,唐徕过郡郭西,穹桥架其上,满汉通途也。桥北为龙王庙,庙西板屋数椽,西山临流,风廊水槛,夹岸柳影毵毵,来往轮蹄络绎其间,望之入绘。旧志八景有‘官桥柳色’,以今准昔,殆此胜于彼矣。”“西桥柳色”景色春明,文人骚客为之写有许多诗篇给予赞美。《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就录存有多首以“西桥柳色”为题材的诗作,其中有清代王德荣、胡琏、许德溥、田霖、张映梓等人的作品。

王德荣的《西桥柳色》是一首五律:

选胜不须远,横桥青郭西。

画栏春水漫,柳桁绿烟齐。

去马香尘暗,回轩风絮迷。

亚夫营垒静,山外夕鸦啼。

王德荣是清宁夏府(今银川市)人,曾任过陕西蓝田县教谕。这首诗清新晓畅,中间两联对春日渠水烟柳、“回轩风絮”刻画十分生动,结尾处引用西汉周亚夫屯军细柳(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插柳为营的典故,借以吟咏柳树如军队一般排列整齐,很是形象。

许德溥的《西桥柳色》是一首七律:

渠畔龙宫枕大堤,春风夹岸柳梢齐。

羊肠白道穿云出,雁齿红桥亚水低。

沽酒清阴时系马,招凉短槛几留题。

更添蜡屐游山兴,为问平湖西复西。

许德溥,清代乾隆年间宁夏府(今银川)人,生平事迹不详。唐徕渠畔以前有一座龙王庙,所以诗里有“龙宫枕大堤”句,是对周围景况的描述。唐徕渠地势较高,在这里能看到远处山坡上的小道隐现于云中,而近旁低矮(亚)的桥墩犹如雁行整齐地排列在水中;诗人春游至此,饮酒“系马”“短槛”“留题”,何其惬意;游兴徒增之际,还在打听去往平湖的道路,答复是“还得再往西去”,寓意景象空明、春光无限。平湖,在满城(今银川市新城)西北。

田霖的《西桥柳色》是一首七绝:

水榭风廊画槛低,绿杨荫里白沙堤。

春随锦浪穿桥去,不尽莺声送马蹄。

田霖,生平不详。诗写柳色,春意盎然,“水榭风廊”“绿杨”“白沙”,春如翻腾的“锦浪”,“穿桥”而过,“不尽莺声”中只听得游人的“马蹄”,春日繁丽景光皆在诗里,意境简约,尤显明快。

除了“西桥柳色”的诗外,写西门桥的诗还有一首张纶炳的《西门桥雪中马上口占》的七律:

西山寒锁白云天,试向琼楼进一鞭。

塞外牛羊归毳帐,军中鹅鸭净烽烟。

每思煮雪同陶谷,绝爱烹茶学玉川。

闻说故园离别后,灞桥风絮尚依然。

这首诗也是出自《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中。作者张纶炳,清代陕西咸阳人,字宸书,曾任宁夏水利同知,对宁夏水利发展作出颇多贡献。这首诗不同于描写西门桥春天的柳色,而是以冬日雪景为映衬,抒发了心系家国、思念故乡的情怀。诗人立身马上,驻桥口占,此情此景,韵味更足,情思更远,意境更深。

西门存景在桥岸,北门楼上有奇观。宁夏府城(银川)有6道城门,明《嘉靖宁夏志》“建置沿革”记载:“城门六,东曰‘清和’,上建清和楼;西曰‘镇远’,上建镇远楼;南曰‘南熏’,上建南薰楼;南薰之西曰‘光华’,上建光华楼;北曰‘德胜’,上建德胜楼;德胜之西曰‘振武’,上建振武楼。楼皆壮丽,其在四角者,尤雄伟工绝。”西门因有“西门柳色”的景观,除清代留有较多诗作外,另外五座门楼中南门、北门亦有诗存。清顺治年间宁夏巡抚黄图安写有一首《南楼秋色》的七律,描写了作者秋日登上南薰楼饮酒赏景所见到的情形。但闻“万户清砧”,已过“千山征雁”,“防秋不复远行军”,眼前呈现出的是一派丰收祥和的景象,诗情舒展,意绪飞扬。给北门写诗的是清末民初的宁夏诗人吴复安,他的诗是三首七绝《步北门楼有感》:

将军儒雅巧安排,广厦宏开聚众才。

北顾河山尘不起,终朝唱和醉楼台。

北门无事锁重开,多少名流唱和来。

敲罢新诗天未晚,回看山色拥楼台。

闻看题壁拂尘埃,各有新诗摅素怀。

愧我无才休学步,仍安朴拙赋归来。

这三首诗选自1988年青铜峡政协编辑的《青铜峡文史资料》第一辑。作者吴复安,字心斋、号静安,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卒于民国九年(1920年)五月,终年49岁。宁朔县(今青铜峡市)大坝沙湾村人,清末举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冬,宁夏知府赵维熙将旧试院改建为宁夏中学堂,由吴复安主事,此后,吴复安历任宁夏中学各校监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吴复安在府中学堂设简易师范科,作为培养宁夏教育人才的主要场所。辛亥革命后,吴复安任(宁)夏(宁)朔县参议会议长,民国七年(1918年)修撰《朔方道志》,民国九年(1920年)病故。银川北门城楼旧址,在今银川市北京路与中山北街交汇处,现已不存。该楼是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任宁夏护军使的马福祥重新修缮的。吴复安的诗即是描写北门城楼重修后文人雅聚的盛况,既有作者自谦又有城楼当时情形的一些描述,使后人对北门楼在民国初年的文化活动有一个大致了解。

银川的城市变化日新月异,除南门尚有城楼存在以外,其余门楼早已化作历史烟尘,后人只能在史料之中窥探到一些“蛛丝马迹”,当时文人留下的诗作无疑也就成了重要的历史“见证”。岁月变迁,时代向前,许多曾经非常重要的地面实物湮灭了,但它所承载着的文化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