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 敏
他在少年时代迎来新中国的成立,如获新生,茁壮成长;他在弱冠年华考入大学,孜孜以求,用知识滋养自己;他在近而立之年,投身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无怨无悔,祖国需要的时候,积极响应,义无反顾。
时光荏苒,近六十年岁月已过,当年青春焕发的年轻人,如今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1966年,29岁的魏惠林来到银川,参与创建银川长城机床总厂,为党的事业、国家建设,奉献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响应祖国号召 义无反顾来宁
1937年,魏惠林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62年,他从东北工学院企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市中捷人民友谊厂(沈阳第二机床厂)工作,专门从事电气工作。在那个年代,作为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又拥有专业技能,魏惠林工作起来游刃有余,短短两三年就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1964年,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党中央提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当年毛主席提出建设三线后,厂里的领导找到我,要我去参加一个工厂的筹建工作。当时保密,去哪里不提前告诉我,临走时才知是银川。”魏惠林回忆道,下火车后,银川荒凉落后的景象至今难忘,火车站不如东北地区一个小镇的站点大,城里还是土路,喷气式汽车一开动尘土飞扬……
初到银川,魏惠林先来到长城机床总厂筹建处基建科。搞建设,必须要先有电,电力有“先行官”之称,从参加扩初设计开始,经过建厂安装投产一直到生产中的电气方面的运行保障,他每天带领一帮年轻电工夜以继日地干活,艰苦创业、敢打敢拼、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工厂初见雏形,他也磨砺成长,逐渐成长为负责全厂动力电气任务的车间主任。
“当时根据国际‘工业托拉斯’概念,计划在宁夏建设五个机床厂,包括大河机床厂、长城机床厂,然而另外三个厂子还没等开建,社会上就开始批判‘工业托拉斯’,随即项目就下马了……1968年,我从长城机床总厂来到了长城机床铸造厂。”回顾自己参与“三线建设”的经历,魏惠林娓娓道来,长城机床铸造厂是当时大河机床厂、长城机床厂的配套厂,1970年,工厂建成投产,厂区面积近37万平方米,有各种专用设备722台套,下设铸造、小型潮模、清理、模型、机械加工、动力6个生产车间,有职工1167人,成为机械工业部的重点企业之一。
1972年,魏惠林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我们的工作成绩比较突出,每逢节庆日都有献礼工程,包括工程竣工、新产品的面世等。我们有个电修班,一次生产十台电焊机。”以往点点滴滴的记忆不断涌现,随着魏惠林的讲述,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0年到1985年,长城机床铸造厂共生产普通车床、液压仿形车床、钻床、数控机床等多种机床床身及铸件549个品种规格,产量达到6.79万吨。在技术改造、工艺革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部分获得了自治区及全国机械工程协会科研成果奖。厂里铸件装配的机床,有不少是国优、部优、省优的名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
峥嵘岁月,包括魏惠林在内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奔赴而来,投身火热的建设中,宁夏一个又一个现代化工业企业应运而生,激情的建设者和新兴的企业交织在一起,如歌如画。建设大三线,让宁夏拥有了一大批新建、迁建和扩建企业,拥有了一大批与之配套的科研机构等,为宁夏注入强大的“科技创新基因”。
技能超群担重任 攻坚克难勇向前
“三线建设”时期,魏惠林倾其所学,在供电、自控、电熔炼技术上孜孜不倦地钻研,成为当时重工业厅第一批评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之一。
1984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整,魏惠林被任命为宁夏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正处级所长兼书记。宁夏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作为电子部要求各省必设的法定检验机构,主要承担区内电子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工作,事关民生,担子沉重,这赋予了他更大的使命和责任。
来到新工作岗位,他的第一项工作是恢复了因资金不足停建的实验大楼,其次是完成了从17人增至76人编制的申请审批,这两项工作的完成,为开展后续工作奠定了最重要的条件。他深谙发展建设离不开高层次人才,一方面积极引进天津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6位对口专业毕业生,一方面培养院内已有的工作人员进修高层次学历,使单位的人才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保证了单位事业的持续发展。
作为质量工作者,魏惠林深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工作过程中,他带领同事们帮助企业完成新产品鉴定投产、产品的标准制订,为企业进行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培养检验人员。只要是企业的需求,他们就全力以赴,把质量意识、质量精神贯穿工作的始终。
退休后,魏惠林依旧发挥余热,以专家身份参加过评标,到学校讲课,为企业做技术指导,一直工作到78岁。
夫妻并肩前行
扎根第二故乡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小家庭的支持。回顾魏惠林事业的顺利与成功,不得不提到他的妻子李天荣,两人既是同学又是朋友,一生携手向前,紧紧跟随祖国发展的步伐,走过风雨六十余载,精进自己,奉献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壮年甚至老年。
“你去哪,我们就跟到哪,一家人就要永远在一起。”1967年,李天荣带着孩子追随魏惠林来到了银川安家工作,加入到“三线建设”的大潮之中。
来宁夏之前,她曾是沈阳一所小学的教导主任,到银川后,她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深耕教育领域,在长城机床铸造厂创办幼儿园。在她的管理和领导下,幼儿园曾被评选为全区优秀单位。后来她又历任长城机床铸造厂中、小学的教导主任。
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有一年,上千人的长城机床铸造厂共评选出4名工作标兵,李天荣便是其中之一。这一生,她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多次被评为银川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
从二十多岁来到银川到如今已过了半个多世纪,魏惠林夫妇献完青春献子孙,他们的三个孩子工作生活都在宁夏,家庭事业双丰收。
回首往事,时光飞逝,银川已成为魏惠林夫妇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他们携手向前,几乎把一生都献给了宁夏。每每谈及此,魏惠林总是谦逊地说:“论贡献没什么突出的成就,只尽到了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宁夏近60年了,亲眼看到、感受着宁夏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已经是‘老’宁夏人了,生活得幸福美满,我们为支援‘三线建设’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