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据《宁夏文化遗产名录》介绍:“一百零八塔位于青铜峡市青铜峡镇青铜峡库区黄河西岸峡口山东坡,因有一百零八座塔组成而得名。始建于西夏,为佛教喇嘛塔群。”一百零八塔是中国现存最大且排列最整齐的喇嘛塔群之一。塔群随山势凿石分阶而建,共分十二阶梯式平台,由下而上逐层增高,依山势自上而下,按奇数排列成十二行,形成总体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塔心正中立一木柱,内填土坯,外砌青砖,涂白色。塔顶为宝珠式,塔身如覆钵状、鼓腹尖锥状、葫芦状、宝瓶状,塔座均为束腰八角须弥座。因其建筑形制为国内少见,对研究西夏时期以及明清的佛教塔式建筑形制有着十分珍贵的参考价值。佛教认为人生有烦恼与苦难108种,为消除这些烦恼与苦难,规定惯珠要108颗,念佛要108遍,敲钟要108声等,所以,有人据此推断一百零八塔应该是为消除人生的烦恼与灾难而特意建造的。事实上这里只是108座和尚的骨灰灵塔,因其建筑形式奇特,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元明清历代都曾进行过多次维修。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康熙年间,宁夏广武人俞益谟写有一首《 咏百八塔》的诗并有小序:《阿育王经》言,诸佛灭渡后,昼夜役鬼神造塔五千四十八所,意者是即其数欤。然海内郡县所见寥寥,独兹百八聚于一区,厥义未必无谓。余生斯长斯,靡所究竟,率成俚句,请质高明。
百八浮图信异哉,无今无古壮山隈。
降魔蜜顿金刚杵,说法偶成舍利堆。
只虑激湍穿峡破,故将砥柱挽波颓。
谁能识得真如意,唱佛周遭日几回。
这首诗并序选自《康熙新修朔方广武志》卷下“词翰·诗”。“百八塔”,即一百零八塔。俞益谟(1654年至1713年),清代将领。字嘉言,号淡庵,别号青铜,清代宁夏中卫广武营(今青铜峡市)人。清康熙癸丑(1673年)武进士。累以军功历任大同总兵、湖广提督等职,被加封荣禄大夫一品散官荣誉职衔。俞益谟对家乡在办学、水利、修志等方面颇多贡献,受到家乡人敬仰。他能诗文,曾留有《广武八景》《过大清闸》《扈驾征噶逆班师入独石口马上口占》等诗。这首诗序中所提到的阿育王,生于公元前304年或303年,前238年或232年去世,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在位期间,前期因战争杀戮过多,后遇一沙门说法,遂生悔意,归信佛教,在印度境内广建寺塔,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繁荣。俞益谟在诗序中讲到一百零八塔为“海内”所少见,“独兹”于青铜峡肯定有其含义,但究竟如何,还需请教“高明”。随后他在诗中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及观点,并指出这就是一座“舍利堆”,正好建在波涛汹涌的峡口山坡,如“降魔”“金刚杵”,似“砥柱挽波颓”,自有深意在其中,或许这就是“真如意”,比一天“唱佛”即口念几回“阿弥陀佛”要强很多。一百零八塔这类建筑形制,在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也有多处。这些具有藏传佛教建筑特色的宗教建筑的广布,说明西夏时期藏传佛教已经很繁盛。从1962年发掘塔群下河滩上两座小砖塔清理出的残碑上可得印证,残碑文字详细记载了上百年中修葺塔庙的记录。明清时期又在塔寺外面用砖石作了包砌,成为一方胜境,一直到近现代才逐渐衰落。
乾隆年间曾担任灵州知州的杨芳灿与朋友在初夏乘舟游览青铜峡口并一百零八塔时作有一首《初夏放舟青铜峡口因登百塔寺用松陵集中楞加精舍倡和韵》的长诗:
灵源出青铜,分流润郊郭。
疏为龙骨渠,万顷膏腴廓。
夏始众绿长,和气销疹瘼。
双峰青刺天,昼日光澹泊。
拗怒宣波涛,呀开门崖崿。
坚逾玉璧城,险过石匮阁。
沿堤行水来,露冕褰车箔。
不辞跋履劳,暂得登临乐。
岚光破空碧,霞气纷华垩。
府瞰九曲流,贯注长不涸。
却登橛头船,轻身冒险恶。
捩舵捷有神,可喜亦可愕。
龙门投箭筈,瞿塘断竹榨。
蛟虬怒欲立,夔雨纷可摸。
潭涡翻雪车,石棱避霜锷。
转丸下峻坂,駃马脱羁络。
掠耳震砰訇,夺眸眩辉霍。
乱流万人呼,出险千丈落。
迅若乘飚轮,翩如蹑云屏。
吏道苦拘检,尘机多碍着。
偶然得一快,似亦天所酢。
寻幽入梵宫,凭高望六幕。
鑽屼百浮图,阿谁所镌凿。
浮柱倚危岑,层构临巨壑。
疑是阿育王,来此翦丛薄。
门鼠缘垂藤,怖鸽触悬铎。
同游得辩才,谈空相应诺。
虽逐野千行,已免睡蛇蠚。
天香闻杳霭,贝典玩深博。
徘徊日移晷,微吟招隐作。
静境足留连,非只为禅缚。
伊余眈白业,藜藿甘寂寞。
试作物外观,心口自营度。
七宝座庄严,八关斋俨恪。
平生默自忏,岂止一重错。
何时遂微尚,林泉好棲托。
行随拾橡猿,坐对巢松鹤。
这首诗选自《嘉庆灵州志迹》卷四“艺文志”。用韵37韵。诗着重描写了青铜峡口黄河奔流湍急的壮观景象以及登临“百塔寺”所见佛寺庄严肃穆、气宇恢宏的情形。用词生冷,比喻奇崛,令人不得不叹服诗人的博学多才。《松陵集》是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相互唱和的合集,其中有皮日休所作《初夏游楞伽精舍》,陆龟蒙《奉和袭美初夏游楞伽精舍次韵》两首诗,用的是入声“药”韵,杨芳灿即以此韵与朋友唱和。杨芳灿(1754年至1816年),字才叔,号蓉裳,江苏省常州府金匮县(今无锡)人,清朝文学家。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拔贡,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杨芳灿任灵州知州,后改任户部员外郎。杨芳灿是一位有作为的官员,在灵州有政声,他的诗苍茫雅健、刚峻雄壮、苍劲悲凉,尤工骈体。著有《翼率斋稿》十二卷,《芙蓉山馆诗词稿》十四卷及骈体文八卷,在清代有一定影响。与杨芳灿当日同游“百塔寺”的侯士骧、周为汉皆写有同题唱和诗。侯士骧是杨的老乡,江苏金匮(今无锡)人,字春塘,诸生;周为汉是浙江浦江人,字皤东,又字倬云,道光年间曾任县主簿。两人的诗作内容与杨诗大致差不多,诗比较长,在此不录。
时光荏苒,一百零八塔在经历数百年沧桑岁月的洗礼之后,如今已成为宁夏境内著名景区,其建筑艺术、宗教文化以及背倚山峦,面向黄河的独特地理位置,融历史景观与自然风光于一体,极具观赏和审美意义,每年吸引着大量游人至此。一百零八塔已然超出原有的宗教范畴,以“文物”价值、以文化背景走向了世俗人间、走入了“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