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胜金关,位于中卫市区东约25公里与中宁县的分界处,属沙坡头区镇罗镇辖境。胜金关系贺兰山南端的主要通道口,是明代长城宁夏镇西路的重要关隘,与打硙口、三关口和镇远关合称为宁夏“城防四隘”。明《万历朔方新志》记载:“胜金关,在中卫东六十里,山河相逼,一线之路,以通往来。然一夫扼之,万夫莫过,诚卫之吭也。弘治六年(1493年),参将韩玉筑,谓其过于金陡、潼关,故名。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巡抚崔景荣檄该路参将重修,坚如铁券。”因胜金关之北山峦叠嶂、沙丘纵横,南面黄河滔滔、蜿蜒盘曲,皆是天然屏障,加之边墙东西横亘,胜金关便成为贺兰山南端的一个重要通道口,更是扼守长城重镇中卫城的咽喉要地。其险要位置甚至胜过了陕西潼关的第一道门户金陡关,所以得名胜金关,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清《乾隆中卫县志》记载:“黑山之南支,如怒犀奔饮于河,即胜金关也。石峰横峙,隔河与南岸泉眼山相对,拱抱县城为一关键云。”清代多有地方官员及文人对胜金关的雄奇要隘及险峭形势以诗的形式进行记录,也为后世留下一份宝贵资料。乾隆年间曾担任宁夏知府的江苏无锡人顾光旭就写有3首关于胜金关的诗作,一是《胜金关》,二是《中卫道中口占(其一)》,三是《重过胜金关》。这3首诗见于1990年12月的《宁夏文史》第七辑。该辑载有赵宗福先生的一篇文章《顾光旭在宁夏的政绩和诗作》,其中录有顾光旭的诗作19首,上述3首诗就在其中。《重过胜金关》一首在《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也有选录,这些诗作可能都出自顾光旭的诗集《响泉集》。
《胜金关》是一首五律:
古戍入云标,天寒马不骄。
山形如卧虎,风声欲盘雕。
比户归耕凿,长河自暮朝。
从来征战地,残照话渔樵。
诗人对关隘的形胜及现状作了描述:“山如卧虎”“风响似雕”,关入云端,气势夺人,在这里时光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岁月变迁,世事无常,诗人由此发出感慨:胜金关一带是曾经的古战场,现如今已成为农耕之地;夕阳残照,人们捕鱼打柴,完全是一派闲适的田园景象。
而《中卫道中口占(其一)》:
嶂叠峰攒未可攀,清时犹戍胜金关。
唐宗宋代干戈里,此地何人饱看山。
该首诗抒发内容与前一首诗大致相似,只不过交代了清代时期这里依然戍军,与前代相比,显然已无战事。饱览此山,欣赏风景,倒也悠哉。
《重过胜金关》是一首七律:
冰澌依旧下河濆,村落鸡声日又曛。
立马自惭诸父老,当关犹识故将军。
壁间片石留题句,山口危峰补断云。
何事往来还未定,寺钟遥起戍楼闻。
此诗题下原有一行小注:“夏人以旧题壁间诗刻石,感赋。”面对前人石壁题诗,睹物思远,寄寓往昔,又反观眼前,当是一首怀旧中又有感叹现实的诗作。同是乾隆年间任职宁夏府理事同知的国栋也留有一首《晓发石空寺过胜金关》的诗作:
沙冈参错路重重,心醉西南只数峰。
一色紫云三十里,飞来大地化狞龙。
这首诗选自《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国栋,清代乾隆年间人。由翰林院庶吉士改授宁夏府理事同知。理事同知是清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处理旗民之间的各种事务。这首诗应是国栋早晨由石空寺出发去往胜金关及到达后的感怀之作。石空寺在今中宁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余丁乡(原名石空乡)金沙村北侧的双龙山南麓。石空寺至胜金关之间大约有三十里地。在诗中我们看到,这一路上沙冈交错,道路难行;而令人心神向往的是位于西南的几座秀美山峰;三十里的路程遇着的全是祥瑞(紫色)的云彩(也许是一路紫红色的沙岩);而胜金关就像一条从天上飞来的猛龙横卧在前方,雄峙而威严。诗既有对沿路风光景色的描绘,也有对胜金关隘形势险要的写照。从中还可以了解到处于清朝初期的石空寺至胜金关一带的道路交通条件、社会生存状态还是异常艰苦的。
乾隆庚寅举人,曾任中卫知县的田均晋,他在中卫期间也写有一首《胜金关》的诗:
地自古西夏,关门驿路通。
人家荒碛外,树色乱流中。
断岭皆趋北,归云祇向东。
邮亭聊小立,轻飏酒旗风。
这首诗出自近人徐世昌及其门客、幕僚共同编纂的《晚晴簃诗汇》一书卷九十四。《晚晴簃诗汇》是一部清代的诗歌总集,共200卷。收录清代诗人6100余家,诗作2.7万余首。该书编成于1929年,有退耕堂刊本。1988年中国书店出版影印本,1990年中华书局出版校点本。作者田均晋,字康侯,贵州玉屏人,著有《鱼乐轩集》。他的这首诗作质朴自然,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有历史及关驿的交代,有地域境况的描述。收尾处邮亭孤立,酒旗轻飏,画面感很强。全诗顿挫有致,韵味较浓。
若从文学叙事性的角度来看,就胜金关的地理位置、险要地形、重大历史际遇及其向往安宁、不问战事等细致描写,当属清代中卫当地武庠周守域的古风体诗作《胜金关怀古》:
云茫茫,峰兀兀,雄关崛起势嵂崒。
北有沙漠之纵横,南有黄河之磅礴。
银川到此启管键,襟山带水不可越。
我闻汉唐征朔方,万马千军驻沙场。
关东驱战卒,塞北作邱郢。
霜锷撄白骨,飞鸟啄人肠。
宋代没西夏,元昊敢猖狂。
葫芦河边曾大战,转战俱在此关旁。
明时始有韩参军,大起楼橹镇边防。
关城至今已经数百载,积卒扼险谁敢当。
我皇归马华山麓,边陲无事乐田牧。
白叟黄童不闻兵,日暮河濆驱黄犊。
河畔昔传钓鱼台,渔翁已去云空逐。
这首诗出自清《道光续修中卫县志》卷十“艺文编·铭诗”。周守域是中卫本土(今属中卫市中宁县彰恩村)人,清代武秀才,能诗文。这首古风体诗长短句交错使用,语言激荡,抑扬顿挫,颇有气势,有边塞诗的苍凉、雄浑遗风。在“怀古”之中又对时下“边陲无事”、归于“田牧”的景象给予充分肯定。结尾两句“河畔昔传钓鱼台,渔翁已去云空逐。”感叹时光流逝,个人心境悠闲中的几许惆怅,怀古思幽之情尽显其中。
胜金关,自古就是兵家扼守的雄关要隘,也是著名的古战场。但它诗一样优美而响亮的名字,终究抵不过岁月的磨砺和兵燹战火的破坏,最终毁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内乱。历史的规律总是能让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人间物象走向落寞、归于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