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奇异的灵光寺 2024年05月15日

张 嵩

灵光寺,位于今宁夏中南部海原县南华山西麓,距县城十五里,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亦即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为西夏开国皇帝嵬名元昊(又名李元昊)所建,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亦即西夏惠宗大安七年在宋夏交战中被宋将李宪烧毁,今存遗迹。南华山又名莲花山,宋夏时期,该山与西华山合称天都山。《乾隆盐茶厅志》第四卷“山川”条记载:“莲花山在海城南一十五里,南北长三十里,横亘四十余里。峰峦秀拔。中有沃壤,水草肥美。相传山似莲花,故得名焉。”该志还以总纂朱亨衍的口吻写道:“上有灵光寺,为八景之一,余两经游览,每爱恋不置云。”《光绪海城县志》卷二“山川”条记载:“寺名灵光,在县西南十五里,系华山西南隅,独居群山之胜,奇花异木,浑不能名。传寺成之日,山成莲花,人称灵异。”新修《海原县志》卷三十五文物志“遗存遗址”条下的表述是:“灵光寺,位于南华山西北角,建于宋夏时期,面积2000平方米,现寺庙已毁,遗迹尚存。灵光寺周围为天然次生林区,风景秀丽,为本县旅游观光胜地。”其实,明清之际这里就已经成为了名胜古迹,当地官员及文人骚客游览之后多有诗作留存。乾隆时平凉府盐茶厅同知(驻海城)朱亨衍就写有《古寺天花》《灵光寺花》《重游灵光寺》等诗作。前两首重在描述灵光寺的灵异在于四周长满奇花异草,犹如天女散花,呈现出祥瑞,进而喻象佛光普照。“塞边名胜古灵光,见说奇花拥法王。”(《古寺天花》)“宋代呈灵异,禅官自此基。”“散步疑天女,芳花仰地祇。”(《灵光寺花》)以上诗句就是这方面的表述。《重游灵光寺》则描写的是山寺景色和个人寄寓,有官场疲倦、托然物外之慨,解脱参悟、借景抒情的意蕴涵濡在其中:

深花密叶隐鸣蝉,霁影明霞媚远天。

忙里久忘身是客,闲中翻讶日如年。

野云岭外离还合,飞鸟枝头去复还。

解脱莫论参大觉,暂时物外已悠然。

这首诗出自《乾隆盐茶厅志》卷十八“艺文·杂诗”。

光绪年间任海城知县的朱美燮写有两首五律《花山寻灵寺故址》:

花山寻胜迹,古寺访灵光。

境僻烟霞古,林幽草木香。

泉声如佩玉,云色湿衣裳。

峭壁能骑马,禅关径未荒。

到此无尘虑,山空寺亦空。

珠林消劫火,室相化祥风。

钟卧残花里,碑摩乱棘中。

灵光终自在,归路夕阳红。

这两首诗出自《光绪海城县志》第十卷“艺文志·诗文”。虽是寻访古迹,但重在描写景色且能引人入胜,中间两联“境僻烟霞古,林幽草木香。泉声如佩玉,云色湿衣裳。”形象生动,犹如图画,有幽静而奇美之感。古寺尽管荒废,“钟卧残花里,碑摩乱棘中。”但这样的“灵光”在诗人看来终归是更“自在”。时间会抛弃一切,人类又在创造一切,所谓的“古迹”只不过记录着过往,更多地却承载着后来人的寄托和思绪。诗作语调轻松,道出了古寺之“古”,而周遭的花草依旧灿烂奔放,有着“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情景,其中的莫名惆怅唯有诗人自知。

灵光寺所处的南华山,南靠月亮山,西北与西华山相邻,西夏时期这一带被称作天都山。据史料记载,西夏建国不久,开国皇帝李元昊在一次征战中途经此地,为天都山的美景所倾倒,遂命人建筑避暑行宫。行宫依山而建,烟霞笼罩,花木相拥,飞檐斗拱,绵延数里。夏日炎热之时他便携爱妃(后为皇后)没移氏栖居此地,并在行宫不远处建寺院一座。传说此山每遇山林燃火,随即就会电闪雷鸣,大雨倾泻而下将火浇灭,十分灵验,故寺院建成后取名“灵光寺”,后不幸毁于战火。此后又历经近千年沧桑,遗迹仍旧可寻,而到此寻访的人们则更多的是被一段历史故事所吸引,被山水映衬的秀美风光所迷恋。

到了光绪末年海城知县杨金庚、儒学训导陈廷珍还分别写有《灵寺散花》的诗作,杨金庚的诗是一首七律:

名山会集地游仙,幻作奇峰五色莲。

看遍千岩皆竞秀,拈时一笑欲参禅。

佛心正果宜神会,世界繁华谢俗缘。

莫谓簪来须美女,是空是色妙真诠。

诗出自于《光绪海城县志》第十卷“艺文志·诗文”。杨金庚,清末山东诸城人,拔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海城县知县。在任期间,曾主持修纂《光绪海城县志》。这首诗作于清末,风气渐已开化,一些新词已入诗中,如“世界”“美女”等,这个知县看来还是挺“时髦”的。诗有禅有景,禅景相融,看似礼佛,实则有调侃成分。“莫谓簪来须美女,是空是色妙真诠。”一语道破神机。

陈廷珍的诗同样是一首七律:

世上花花未了缘,灵山灵寺独超然。

奇芬散处开香国,碎锦飘时养佛天。

碧玉削成空色相,红尘谢绝即神仙。

拈来一笑头应点,始信菩萨界是莲。

诗也出自《光绪海城县志》第十卷“艺文志·诗文”。陈廷珍,清末宁远县(今属湖北省)人,岁贡。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海城县儒学训导,曾参与《海城县志》的修纂工作。这首诗的意境还是在“咏”禅上,并与山势景光相互参照,山峰如莲,莲似山峰,把圣洁的莲花视为“菩萨”的化身,“始信菩萨界是莲”是也。

灵光寺是海原县境内的一处历史名寺,原寺虽早已毁弃,但其名气与影响不容小觑,这与它所处的优美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是南华山成就了灵光寺,反之,南华山的文化底蕴也离不开灵光寺,两者互有成因。顺便提及一句,以“灵光”得名的寺院在国内还有多处,尤以北京西山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的灵光寺,广东梅州阴那山建于唐代懿宗咸通四年(863年)的灵光寺最为著名,两寺也都是千年古刹。

如今,灵光古寺遗址所在之地已被列为海原县天然森林保护区,经过多年的开发保护,景区内松木盈天,花草茂盛,景色愈加迷人,已成为人们探秘宋夏历史,感受生态旅游,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一个绝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