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曹兵:用诗歌唤醒田野上的生命微光 2024年02月27日

曹兵在自家书屋里认真阅读。

本报记者 邓 蕾 文/图

“大雪正在来的路上

现在,是无数次中的一次

在炉火上续新煤,置浓茶

手捧一本喜欢的诗集,点燃一根劣质的香烟……

一场雪和一场雪是不同的,我想找出其中的蛛丝马迹。”

粗糙的双手,花白的头发,黝黑的皮肤,满是老茧的双手……仅从外表看,谁也不会把48岁的曹兵和这首雅致的诗歌联系在一起。他是农民,亦是田埂上的诗人。

曹兵有着细腻的内心世界和活跃的写作思维,他的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草堂》《诗潮》《诗歌月刊》《当代人》《朔方》《黄河文学》等。2022年获得第五届“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他的第一本诗集《我在田野等风吹过》即将出版发行。

一颗诗心源于对文字的热爱

一张小方桌、一杯茶、一本诗刊,午后的阳光打在曹兵的脸上,他一脸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朗读着自己的诗歌,羊圈里的小羊羔“咩咩”地叫着。

曹兵脸上的笑容和暖阳一样让人舒心。于曹兵而言,把一颗种子种进土里和把一颗种子种进心里,没有什么不同。“我上学时,武侠潮风卷中国,吹到了我所在的小山村,我也成为追捧者之一。”曹兵说,在那个本应该奔跑驰骋的少年时期,他迷恋上了阅读,那时,他基本看遍了所有能看到的武侠小说。他独爱语文而冷落了别的学科,学生时代便在读完初中后画上了句号。

18岁,曹兵走上社会。他在工地上搬过砖,在深山里看过油井,还摆过地摊……但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没有放弃阅读习惯,家乡的玉米、大风、夕阳、炊烟、牛羊、桃花、辣椒在他脑海里变得更加唯美与具体。

曹兵说:“我的诗,都来自于田野里劳作的感受,白天干农活时,看到一朵花开,抑或听到一声鸟鸣,我都会有一些感想,回到家,就把这些感想写下来。”曹兵说。他的家虽简陋,却到处是书,用他的话说,日常生活中,可穷吃穷穿,但就在书籍上舍得花钱。“这几年买书花的钱,够买10头牛犊了。”曹兵笑着说。

写诗是对土地最高的崇敬

“我常常与心灵对话,与村庄对话,与花草树木对话。”曹兵说,在他看来,只有全身心进入这种无法被常人理解的冥想后,才会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才会排解内心深处的那一份孤寂。乡村的夜晚出奇地静,是读书写诗的最佳时刻。诗句很短,但读起来很“长”,他需要一句一句消化。很多想法会从不知名的地方“疯”长出来,让他产生很强的分享欲,他会把这些想法写出来,或者“滋养”成一首诗。这个过程,他称是“自己与自己”对话。

曹兵的诗纯净自然,很有灵性。在一首诗作《天将晚》中,他这样说:“夕阳西下是惯用的比喻/晚霞在收拢黄金的翅膀,万物回归本色/一天仿佛一瞬,蚂蚁并没有在原地打转/菜园里,辣椒,白菜,黄瓜都有向上之心/风从原路吹来,一个人有了旧痕迹。”诗词发到网上后,引起了网友的点赞评论。

曹兵写自然、写亲情、写乡愁、写自己,写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读书产生的无声喧嚣“吵”得曹兵难以入眠。打开房门,抬头是漫天星光,他便觉得拥有了整个星辰大海。

对曹兵来说,一年的收成绝不仅仅是小麦、苹果和羊群,还有那一首首浸透着真情的淳朴小诗。“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80岁拿了诺奖。美国诗人奥利弗为了写诗,拿着微薄的薪水,完成一生的热爱。希望有一天,我能用手中之笔,还原这片土地上和我一起劳作的普通人的场景,这将是我对这片土地最崇高的致敬。”曹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