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石窟寺、祝霖寺与清凉寺 2024年02月21日

张 嵩

在明清时代,宁夏隆德县境内有3个寺庙比较出名,它们全都建在县城周围的山水秀丽之处,占尽风色,以景观名胜而著称。3个寺分别是石窟寺、祝霖寺与清凉寺。

关于石窟寺,民国《重修隆德县志》的表述是:“石窟寺,距城西三里许,石峰突起。南侧有石窟三:一曰大雄殿,一曰无量殿,一曰大士殿。左右有小窑二:一为文昌殿,一为子孙宫。居中镌额曰‘磨日宕霄’。创自大宋绍兴间,嗣而葺之者,明之嘉靖,清之乾隆朝也。邑乘称为吴磷、吴玠避暑处,遗迹今尚存焉。”具体来说就是石窟寺位于今隆德县城西南五华里的龙凤山(又名何家山)南麓峰崖间,因陋就简凿有石窟五孔,大雄宝殿居中,平顶直角,窟殿前壁以青砖砌补,卷门镌额曰“磨日宕霄”。无量、大士殿次之,文昌殿、子孙官又其次之。砖木结构的玉皇阁,依山就势,建于崖畔平台上。这里不但是一处佛道兼容的宗教场地,也是一处有县志明确记载的名胜古迹。南宋时的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二人曾避暑于此,后人因仰慕二位将军忠勇报国的感人事迹,寻问至兹,并留有笔墨。明嘉靖年间,吴璘后裔吴咣寻访祖上足迹,曾到此拜谒石窑寺,并于石壁上题诗一首:

岩腰小磴通幽隘,列祖解甲将剑磨。

劈面山横连一线,热泪倾作雨滂沱。

这首诗既描述了山之险峻奇崛,又赞颂了先辈解甲磨剑,韬光养晦的英雄气概,更表达了自己无限敬仰之情,热泪倾作滂沱雨,泪水掩面,情切意深,使人动容。由于石窑寺四周苍峰环翠,景致迷人,在明清之前就是游览胜地,清代更是将其列为隆德“八景”之一,并有诗作《石窑磨日》描写其景观:

岩腰小磴通幽阿,谁鉴石窑竟不磨。

劈面山横天一线,崖临红日擦头过。

这首诗载于民国《重修隆德县志》,新修《隆德县志》“文化体育”编中亦有选录。对石窟寺所在磷岩峻崒的山崖进行了生动而又夸张的抒写。“石窑磨日”想必是石崖天横一线,凸显高耸,凿于其上的石窑可与红日相接,表示高而险峻,“磨”应通“摩”。石窟寺于1985年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云集,香客往来不绝。

祝霖寺距隆德城西三里多,在龙凤山之北侧,与石窟寺相邻。寺里供奉着金陵圣母和黑水龙君,这是一座很神奇的寺庙,天旱之时,人们常来此求雨,据说非常灵验,所谓“祷雨辄应”,正因为如此才得名“祝霖”。民国《重修隆德县志》记载:“祝霖寺,距城西三里许,在凤山之北侧。寺供金陵圣母及黑水龙君,祷雨辄应,故曰祝霖。”这里主要是一处因寺景而得名的景点。县志接着表述了其景之美:“而蛮岩耸翠,杨柳垂青,春宜风,夏宜雨,秋宜月,冬宜雪,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唯淡云朝露之际,山气袭人,野花献媚,更足以点缀情趣也。”读其文,仿佛赏其景,四时之中,目不暇接,着实“可爱”。当然,祝霖寺是以“雨”而出名的,所以有诗《祝霖疏雨》:

离离疎音来微雨,寺人祝灵淡晚风。

云度低墙禅院净,野花色色绚绿红。

微雨来临如同轻松明快的乐音飘动而浓密,祝霖寺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晚风中。云已经飘浮到了清净的禅院矮墙,山野四处绽开的各色花朵显得愈加绚丽。一首小诗,有云有雨,有寺有花,有动有静,有明有暗,一幅鲜艳的画面,暮色苍茫却又五彩缤纷,感觉很灵动、很迷离、很悠然。

清凉寺位于隆德县城南十五里处,是隆德县最古老的佛寺之一。该寺始建于明代中叶,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燹。民国三年(1914年)重建于清凉山前山。1959年寺院改作农校。1988年重修,有佛殿13间,建筑面积470平方米,现已成为清凉山风景区的一部分。民国《重修隆德县志》记载:“清凉山,在县城南,天爷顶之南支峰也。山势峻峭突兀,如老僧露顶趺坐,天生灵境也。循山径斗折蛇行而上,四里许忽现平阿,寺宇在焉。琳廊绀墙,庙貌庄严,塑像之精工,绘事之色泽,崆峒各宫殿无一过兹。每到浴佛节时,远近男妇之香火者,络绎不绝。山上野花奇草,互相掩映。登高瞰下,城垣在目,农牧左右,犊叱鳸催,视听怡然,若忘其为塞上高寒者。”由此可见,登清凉山之绝顶可一览隆德县城全景。有诗《晴岚山寺》赞曰:

危峰耸望蔚蓝间,风送钟声到耳间。

好山好水看不尽,浮岚雨后翠如烟。

晴岚山,即清凉山。这里终年烟岚缭绕,晨钟随风传出,悠远而深邃,寂静中更显空旷。青山如画,碧水滴翠,真个是好山好水,异常美妙。仅从这首诗的轻淡素描中就可以想象到清凉山暨清凉寺犹如世外桃源,令人产生无限遐思。清凉山确是名副其实的“清凉世界”,夏不入暑,冬不干冷,年平均气温在5.6摄氏度,现在已辟为远景闻名的休闲避暑、度假健身的胜地,每年都能吸引众多的外地客人来此观光,为隆德的乡村旅游增色、同时也增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