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牛首山 2023年08月09日

张 嵩

牛首山,又名牛头山,古名望云山、黛黛岭,北魏时称青山,唐代称作回乐峰,亦称大石山,宋、夏时期称为峡口山,明代称金积山,清初又呼作紫金山,之后改称牛首山至今。其名称历代多有变化,可能与其所居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与当时历史文化变迁有关,这在宁夏境内众多的山峰中还是少见的。总体来说,大多数名称还是比较有诗意的,也容易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牛首山具体位于今宁夏银川平原与卫宁平原之间的青铜峡市南20公里处的黄河东岸,系罗山余脉,南北走向。据《青铜峡文史资料(一)》所刊曾文俊先生的文章《大西北的佛教圣地——牛首山简介》介绍:“牛首山主峰有二,南峰名文华,峰顶寺庙俗称小西天;北峰名英武(查阅资料,应为武英),峰顶寺庙俗称大西天。两峰高度大致相等,相距约400米,由一条山岭联结。”因南北两峰耸峙,宛若牛首,故名之。

牛首山有着宁夏境内建筑规模最大的古寺庙群,这才是它真正闻名于世的原因。据《宁夏府志》《朔方道志》等志书记载,自古以来,牛首山寺梵宫古刹林立、霞飞云掩、神奇壮观。但寺庙始建于何时,地方典籍史料均无明确记录。明正德年间宁夏名儒管律撰有《牛首山碑记》一通,其中所述:“奈世远莫详创始。其既葺而废,既废而葺又不知其几更番也。”从小西天寺留存的石碑一方,上书“敬德重修”四字,由此分析推断,寺庙至少应为唐贞观之前所建,很可能是南北朝时期遗物。查阅《旧唐书》记有尉迟恭在唐贞观年间曾镇守陕甘,牛首山的寺庙在唐初重建应该是敬德督修的。一千多年来,牛首山曾经多次维护重修,屡废屡建,历经浩劫,方才成为今日宁夏规模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牛首山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一处名胜古迹,历史上一度成为中卫十二景之一,历代诗人多有吟颂。

明万历年间曾任宁夏参将、总兵,后任固原、保定等镇总兵的陕西延安人萧如薰就写有两首《登牛首山》的五律诗:

理棹还登岸,攀萝入紫烟。

云霄千嶂出,色界一灯悬。

石藓碑磨灭,金光像俨然。

不须探绝胜,即此是诸天。

闻道经台古,如来说法年。

树因藏垢拔,水为渡迷穿。

人我终无相,空门不二缘。

岂惟忻此遇,投老要归禅。

两首诗选自《乾隆中卫县志》。诗前有数百字的小序,记录了作者或“羁于戎马”或因气候原因曾两次身近牛首山而未能登临,“蹉跎逾年”,终于在“癸丑六月”视察军事防务时“乘半日暇,始于兹山一陟其巅。既参如来,领略诸胜,复听沙弥焚香夜诵,清梵冷冷。天风洒襟,佛灯远见。时当炎夏,爽若新秋。俯视红尘紫塞,不啻脱火宅而游清凉国也”。

作者登临了牛首山顶,参拜了如来佛祖,领略了该处的名胜,并在山上宿了一晚,真切感受了炎炎夏日牛首山的清爽凉快。第一首诗描述了登山所见所感,道出了牛首山景色的壮观和佛寺的森严。第二首诗则禅意较浓,有唯此一遇,老去归佛之意。事实上萧如薰是一位有作为的将领,曾经为平定哱拜叛乱、多次击退河套“边寇”进犯,为固守边疆,保境安民作出了贡献,死后,崇祯皇帝钦赐“抗逆孤忠”,入名宦祠,并没有像他本人所说的“投老要归禅”的结局。

描写牛首山的诗作,有借景抒情的,有写佛寺禅意的,也有两者兼顾的。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将领、青铜峡籍人俞益谟就写有一首《紫金晓雾》的诗,主要从景色入手,向人们展示牛首山的绝美风光:

重峦咫尺斗牛通,碧色连天接远空。

夜月常收千叠秀,曙星摇落万峰雄。

丹岩积翠迷烟树,环岭飞云逐晓风。

欲较晦明频頫此,三农景仰意何穷。

这首诗选自《康熙朔方广武志》。广武,即广武营。距今青铜峡市小坝镇30公里,东距牛首山9公里。广武倚山傍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明代,是西北边防宁夏西路要冲,有“广布武德”之意。原属中卫县管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划归中宁县,1960年划属青铜峡市。牛首山峰峦叠嶂,连绵不绝,其西南支系磨盘山土质赤红,出产花石,紫色黑纹,故名紫金山。因紫金山在晨光晓雾中尤显壮美,遂成为一道远近闻名的景观。俞益谟此诗通过“重峦咫尺”“碧色连天”“丹岩积翠”“环岭飞云”等形容词衬托出牛首山的奇异景象,景之俊秀,象之大观令人叹为观止。全诗不着佛事禅意,是远观,并落脚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向往上,“三农”此处泛指百姓,比较接地气。

清乾隆年间任中卫知县的黄恩赐写有一首《登牛首山寺》的诗,是近观,重点描写的是寺庙及隐含的信仰因缘:英华文武翠相连,并峙兰峰壮九边。

法藏经储千佛阁,禅宗名擅小西天。

池留幻迹金牛隐,地涌灵光宝塔悬。

览胜不辞登绝巘,欲凭愿力洗尘缘。

这首诗选自《乾隆中卫县志》。黄恩锡是云南永北府(今永胜县)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二十一年(1756年)任宁夏中卫知县。在职期间,兴利除弊,政绩卓著。同时他还擅文善赋,著述颇多,主持编修了中卫第一部县志《乾隆中卫县志》,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地方史料。黄恩赐还倡导设立了中卫十二景,描绘牛首山景观的“牛首慈云”便是其中之一,从而也大大提升了牛首山的知名度。清代诗人魏谏唐、金蔚堂、陆嵩也以《牛首慈云》为题留有诗作。另外描写牛首山的诗作还有明代石栋的《登牛首山寺》、清代俞汝冀的《牛首山和前贤壁间韵》等。

山的精神血脉是靠文化延续的,诗是这种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山的精神血脉里不能没有诗,牛首山也一样。说来也巧,在江苏南京江宁区也有一座牛首山,因东西双峰对峙形似牛角而得名,《金陵览古》曰:“遥望两峰争高,如牛角然”。这种表述与宁夏青铜峡的牛首山如出一辙,两山何其相似乃尔。南京的这座牛首山也是佛教名山,文化底蕴深厚,除了自然景观,也有多处人文景观。历代文人骚客更是留下了许多诗作,如宋代杨万里的《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七首)、韩元吉的《同叶梦锡赵德庄游牛首山》,明代蒋主孝的《游牛首山叙志》、王宠的《牛首山》、殷迈的《牛首山阅楞严夜坐》等等。

“天下名山僧占多”,有山有寺更有诗,相互成就,方得始终,而真正起作用的是文化。宁夏江苏北南对望,两座山峰遥遥相期,梵林宝刹藏的是经,气势入云胜的是诗,无论如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