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汉渠春涨是明代宁夏的八景之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八景”是一种地域文化,是古代的文人对一个地方典型和人文景观的称谓,一般由八种最能代表地域特色的景观组成,并以凝练的四字命名。“八景”是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以前神州大地上许多地方都有“八景”“十景”之谓,为了跟风,也有一些地方不惜生拉硬凑,最终导致“景”之泛滥。鲁迅先生就曾批评过:中国的许多人大抵患有“十景病”。但不管怎样说,“八景”也罢,“十景”也罢,能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对地方历史地理人文的承载、传播、宣介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有积极的意义。宁夏自然也不例外,从明代开始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八景”,而且还有新旧之分,前后略有不同,明清两朝也有变化。在明代,就藩宁夏的庆王朱栴专门作有《西夏八景图诗序》,《宣德宁夏志》载有朱旃的八首诗并序,《增补万历朔方新志》只选了其中五首,少了贺兰晴雪、官桥柳色、梵刹钟声。宁夏文史研究馆编辑的《宁夏历代诗词集》卷二全部选录了《宣德宁夏志》中朱旃的八首诗并序。为什么要突出这一点呢,因为这里提到的“西夏八景”时间更早,更有意义。《方志与宁夏》一书是这样评价的:“他(朱旃)经过实地考察,基本确定这是西夏‘八景’,并作诗文和序,这是明人第一次冠名锁定的‘八景’诗。诗文中寄寓了他浓烈的感情,明代咏宁夏‘八景’的诗也以他的为上乘,颇有欣赏的价值。”下面这首《汉渠春涨》就是朱旃所作“八景”诗中的一首:
神河浩浩来天际,别络分流号汉渠。
万顷腴田凭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锄。
三春雪水桃花泛,二月和风柳眼舒。
追忆前人疏凿后,于今利泽福吾居。
诗是七律,合辙押韵、对仗工整,主要描绘了春灌之时,汉渠开闸引流,渠水奔腾,有如银蛇舞动,充满了灵动之感,赞美了汉渠给塞上这片土地带来的便利条件,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开河引水、滋润田地的伟大壮举。诗人把黄河誉为神河,水势浩大仿佛从天际奔泻而来,又分流进入宽阔的汉渠;塞上平原万顷良田全凭黄河水的灌溉,这里的农民勤于劳作,家家户户稼禾殷实、粮仓丰满;孟春的雪水荡漾着桃花,二月的微风吹绽着柳芽,多么美好的春日景象啊;追忆前人修筑堤坝的功德,是他们为我所居住的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福泽。“三春雪水桃花泛,二月和风柳眼舒。”一幅春天的美景呈现在眼前,令人心驰神往。其实,桃花泛亦称桃花汛或桃花水。《宋史·河渠志一》记载:“黄河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二月三月,桃花始开,冰泮雨积,川流猥集,波澜盛长,谓之桃花水。”春灌时节,田野景象,到处都显露着勃勃生机。宁夏平原阡陌纵横,河渠成网,为什么单单描写汉渠。汉渠又称汉伯渠、汉延渠,是宁夏古干渠之一。相传开凿于秦代,至东汉顺帝时,尚书令虞诩奏请疏浚河道,加筑渠坝,使灌溉之利益于百姓,故名汉渠。汉渠渠口位于青铜峡北,由西向东将黄河水引至巴浪湖,东西两岸有支渠十余道,全长115千米,灌溉面积1.3万公顷,现在也是宁夏最主要的灌渠之一。在明代汉渠就是当时宁夏平原最大的自流人工渠。它作为明代宁夏的最美一景,为文人歌颂咏赞也就不足为奇了。
《汉渠春涨》的作者朱旃,有着显赫的家世背景,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庆王,封地庆阳(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二十六年(1393年)受命西来,就藩宁夏,先居韦州(今同心县韦州镇),明建文帝三年(1401年)移驻宁夏府城(今银川市)。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病薨,享年61岁,葬于韦州附近的罗山。朱栴“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著有《宁夏志》2卷,这是宁夏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开宁夏修志之先河,具有重要意义。另有他还著有《凝真稿》18卷、《集句闺情》1卷,自编《文章类选》《增广唐诗鼓吹续编》等5种。朱旃一生乐于吟诗填词,为宁夏山川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篇章。作为藩王,他在塞上宁夏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在位期间建造园林、修缮寺庙、兴学办学,为推动宁夏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朱旃复杂、曲折、生动、多彩的人生经历,从中也折射出了明代封藩实边、建立军屯制度以及藩属之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迁情况,为后人研究明代地方历史留下了一笔有价值的史料。
蜿蜒的黄河自宁夏腹地穿行而过,滋养了世世代代居住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的黎民百姓;贺兰山连绵数百千米,像一道坚不可摧的天然屏风,既阻挡住了冬日北方寒流的侵袭,也阻断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在山川的护佑之下,一片膏腴沃壤仿佛世外桃源存在于其间,这就是誉满天下的“塞上江南”。开渠引黄使古老的秦惠渠、汉延渠、唐徕渠在此长流不息,成就了宁夏平原千里沃野,万顷腴田。千百年来,一条条古老的河渠无声穿行,不仅记录着宁夏的沧海桑田变幻,也记录着宁夏历史文明的变迁。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从此,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年年岁岁桃花灿烂,岁岁年年春渠水涨,明媚的春天永远地驻留在了塞上大地,与诗同行、与诗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