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凯 歌 2022年10月26日

张 嵩

宁夏文史研究馆编辑的《宁夏历代诗词集》选有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两首诗,名曰《凯歌》,其诗如下:

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

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灵武西凉不用围,蕃家总待纳王师。

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

这两首诗选自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查阅该书是这样记述的:“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抗击凯歌,乃古之遗音也。凯歌词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语。予在鄜延时,制数十曲,令士卒歌之。今粗记得数篇。其一:‘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其五:‘灵武、西凉不用围,蕃家总待纳王师。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由此可见诗是五首,《宁夏历代诗词集》只选了第一首和第五首,其他三首在今天看来,多少都含有一些民族歧视性的话语,没有选是有原因的。但所选的这两首诗都与宁夏有着一定的关系,第一首诗中有“黄河直北流”“秦塞低如马”的描述,秦塞指的就是宁夏境内的秦长城;第二首诗里直接提到了“灵武”。

1038年,党项族首领嵬名元昊建立了西夏割据政权,国号“大夏”,西夏语为“大白高国”,因其位于西北,史称西夏。西夏的地域东临黄河、西至玉门关,南到萧关(今宁夏固原北),北抵大漠,首府就设在今天的宁夏银川市,当时称兴庆府。西夏鼎盛时期,国土面积一度达到八十三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但靠近更西部的一些地方人烟稀少。为了达到长久地与北宋王朝分庭抗礼,争夺土地、人口、牲畜等,长期对宋用兵,导致战争连年不断。早在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出兵收复了被后唐及晋、汉、周三朝所封给党项拓跋氏的领地陕北夏、银、绥、宥、静五州,引起党项人的激烈反抗。为“恢复故地”,元昊祖父李继迁前后对宋用兵二十二年。《西夏战史》说李继迁“虽屡遭挫败而倔强不屈,结辽以为强援,终于复‘故土’,克灵州,为西夏立国奠定了基础。”到了元昊父亲李德明时期则采取“东和西战”的策略,与宋休战二十多年,开展贸易活动。但在此之间借机攻取、控制了河西走廊一带,“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精兵。”(《宋史》卷490)最终与辽、宋形成鼎立之势。元昊即位并称帝后,不满足于现状,企图进一步扩大地盘,便将兵锋指向宋朝,从1040年到1042年短短三年时间先后与宋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即三川口(今陕西志丹县西)之战、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西)之战和定川砦(今宁夏固原市北)之战,虽然每次都取得胜利,却没有得到多少宋朝的领土,只是劫掠了不少财富。战争终使双方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军士疲乏不堪,百姓怨声载道,不得不议和,此后相对稳定了二十多年,直至宋夏中期战争再起,这一战就是五十多年,沈括所写《凯歌》就发生在此期间。沈括是浙江钱塘人,出生于1031年,比西夏建国只早七年。沈括32岁进士及第,曾历任地方和朝廷的多个官职,到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的时候,他出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防御西夏侵扰。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范仲淹在40年前也曾任此职,负有同样的职责,但此时他已经去世近30年了,而宋夏战事依然未了,令人唏嘘。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宋派出五路大军攻击西夏,先后收复今陕北、宁夏东部、内蒙古南部一带的十二州。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熙宁(宋神宗年号)始务辟土,而种谔先取绥州,韩绛继取银州,王韶取熙河,章惇取懿洽,谢景温取徽诚,熊本取南平,郭逵取广源,最后李宪取兰州,沈括取葭芦、米脂、浮图、安疆等寨。”沈括《凯歌》诗中的第一首就讲的这个事件。全诗的大意就是先把太行山西面十二州收复了,再派遣精锐子弟兵,去攻打敌酋。回过头看长城要塞,低平犹如马背,渐渐也看见了黄河的水,一直向着北方奔流而去。全诗内容明快,节奏轻松,洋溢着一种胜利的喜悦之情。紧接着第二首就表达了经过此次战役,灵武和西凉都不需要再去围困,羌人(指西夏党项人)已在等候着接待王师的来临。两地城中的居民,多半是关西汉人的子孙,当年学语的孩子,现在想来都已长大成人了。诗句充满着收复失地的决心和自信,也抒发了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凯歌》就是写给士兵们行军打仗时唱的,作者所言歌词乃“市井鄙俚之语”,并不是低俗的意思,用当下话来说就是“通俗歌曲”,让士卒听着明白、唱着痛快,能够起到振奋士气的作用。作者虽然发出“灵武西凉不用围”的必胜信念,似乎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但灵武等地一直处于割据状态之下,终宋一朝,再也没有能够回到宋朝的怀抱,这也是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出现的偏差和失误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国家未能统一,最终给历史留下了遗憾。沈括本人后来也因为宋夏永乐城(今陕西米脂县西)之战宋军的失败而受到牵连被贬谪。

沈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专心著述《梦溪笔谈》,终成为科学名人而享誉世界,现在看来,这不失为一个再好不过的归宿。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沈括因病逝世,享年65岁。我们今天翻阅《梦溪笔谈》,它的丰厚内容、它的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从中所受到的启发以及所生发出的无限联想,应该已经完全超越在了《凯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