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嵩
初秋时节,塞上银川迎来了秋日的第一场透雨,炎热的天气一下子就凉爽了许多,节气的征候异常明显,秋天已经渐渐地来到了人们身边。值此之际,重温范仲淹的词作《渔家傲·秋思》颇有一番意味。
默读时节,蓦然回首,竟然不觉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千年,岁月沧桑,人世巨变,不由得人不感慨。同沐秋风,但千年境况已然迥异。回溯北宋王朝的孱弱与纠结,边疆纷争,战事连年,国家终不得统一,那该是一段多么破碎的历史场景,使人在千年之后都颇感伤情。但岁月的烟云终究遮掩不了曾经在历史舞台上仗剑吟诗的风流人物,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悲催,更多的则是一种英雄气概,甚至是冲天的豪壮之气,最终汇聚成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与顽强的奋斗精神。《宁夏历代诗词集》中所选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就包含了这样的气概。全词如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宁夏历代诗词集》为什么要选这首词,主要是因为宁夏当时大部分地方处于西夏的统治之下,与宋长年处在战争状态,这首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宋与西夏长期对战的一个情形。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年)十一月依辽附宋的李德明去世,其子李元昊即位夏国公,开始积极准备脱离与宋的藩属关系。他首先弃用唐代所赐李姓,自称嵬名氏,次年以避父李德明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随后他建立宫殿,规定官民服饰,定兵制,立军名,创造文字,颁布秃发令等等,进一步为称帝做准备。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在一切就绪之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即“大白高国”。宋仁宗听闻元昊称帝,不予承认,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停止互市。元昊也频繁派出细作到边境刺探军情,煽诱宋朝境内的党项人和汉人归附大夏国,夏宋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元昊在称帝一年多后公开进行反叛,率兵攻打延州(延安)。时任延州知州范雍不设防备,被夏军击败。陕西安抚使韩琦推荐范仲淹于是年五月出任陕西都转运使,八月兼延州知州,以抗击西夏军队的入侵。《宋史·范仲淹传》记载:“元昊反,召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改陕西都转运使。”“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范仲淹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受命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承担起了北宋西北边疆的防卫重任,由是登上了西北边塞政治、军事的舞台,为他以后成为一代名臣奠定了基础。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只有三年多时间,但他重视训练士兵,号令严明,又招徕诸羌归顺,一时军威大震,深为西夏惮服,“当时民歌中把他描绘成‘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英雄形象。”(胡云翼《宋词选》)但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宋夏都承受不起,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双方开始议和并于次年签订了停战和约,范仲淹也在此期间内调京城。《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正是作者写于陕北任职军中期间的感怀之作。
词中所写“塞下”指的是西北边界险要的地方,具体就是陕北一带当时与西夏交界的地区。“塞上”多指宁夏平原以北贺兰山一带,这里在古代是与北方少数民族分界的边地,而“塞下”主要是以陕北秦汉长城来划分的。不论“塞上”还是“塞下”都与险要的边疆战事有关。《渔家傲·秋思》一词,不仅描绘了边塞艰难困苦的战争生活,也表达了作者抗击入侵之敌、巩固边防、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意愿,当然也反映了作者渴望和平和思念家乡的心绪,交织在一块的情绪是比较复杂的。但一首词能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放到里面,并且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实属罕见,也正好应了作者自己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欣赏》一书中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范仲淹这首词出于作者真实生活的体验,尤其难能可贵,可以说它是唐宋以来边塞词中最突出的一首。”“从词史角度看,他的《渔家傲》下开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词风。”范仲淹创作的词作虽然不多(现在存世的只有五首),但他的词风却直接影响到了宋代豪放词和爱国词的创作,一扫晚唐五代及北宋初年词风绮丽浓艳,局限于儿女之情的写作模式,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
《渔家傲·秋思》只是一首词,却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使我们从中了解到了北宋建国之初数十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等方面的许多情况,尤其是西北边疆战争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当时宁夏这片土地正处于党项族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统治中心,虽然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偏安一隅,政治、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对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有积极的因素,但由于长期对外战争,对内压迫,最终走向了衰亡。历史的经验值得吸取,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巨大的,从根本上来说阻碍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只有国家的统一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伟大复兴的梦想也才能够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