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塞北江南旧有名 2022年09月21日

张 嵩

提起塞北江南,人们就会想起唐代诗人韦蟾的诗《送卢潘尚书之灵武》: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

心源落落堪为将,胆气堂堂合用兵。

却使六番诸子弟,马前不信是书生。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诗人韦蟾的朋友卢潘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即将前往灵武就任,韦蟾满怀深情写下了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意,同时诗人也流露出对灵武所处之地的向往之情和赞美。这首诗就是《送卢潘尚书之灵武》。其中的开篇之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早已成为宁夏的一张亮丽名片。韦蟾是陕西人,大部分时间在长安为官,并没有到过塞上,但他作为官员是熟知当时塞上情形的,可见在唐代甚至再往前,塞上神奇景胜、美如江南的赞誉就已经名闻天下。自秦代蒙恬戍边屯垦,移民开发肇始,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移民迁来宁夏平原(包括灵武一带),他们修渠筑坝,开垦土地,引种水稻,兴牧养殖,利用黄河水自流灌溉,最终使这里由塞外大漠戈壁、荒蛮广野之地而成为拥有众多湖泊,湿地连片;民风教化、好学崇礼;景色优异、胜若江南的美好地方。塞上江南,不用说一定是非常美好的,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能称得上如此美誉的只有少数的几个地方,诸如东北平原、新疆的绿洲、雅鲁藏布江谷地等,如此美名,自不待言。韦蟾的诗作描写了塞上黄河平原美丽富饶的景致,道出了灵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赞颂了卢潘出色的将帅才能。当然,卢潘从一介书生成为镇守一方的军事统帅,必定有着过人的本领。史书记载,他为官清廉,最终死于灵武任所,也算是为唐王朝鞠躬尽瘁了。站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韦蟾的这首诗为后来宁夏的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韦蟾是晚唐的一位诗人,《全唐诗》存有他的诗十首。他是最早以诗的形式赞美灵武一带是“塞北江南”的诗人,其后历代诗人以塞北江南来称誉宁夏平原的诗作也不在少数,但以韦蟾的这首诗最为著名。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有一首词《菩萨蛮·湘东驿》,其中有“江南如塞北”的句子,反过来作比喻,倒是与众不同。“塞北江南”的称誉最早出自《太平御览》引隋代郎茂所著《图经》一书,郎茂在书中说:周宣政二年(应为周宣政元年,578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查阅资料,宣政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宣政元年六月宇文邕去世,其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宣帝,仍然沿用宣政年号。这年三月北周大将王轨大破陈将吴明彻,俘虏其部三万余人,后被安置在灵州。郎茂在书中接着写道:“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陈地在江南一带,被北周俘虏的陈将吴明彻部属三万余众被安置在了塞上灵州之地,也就把江南的风俗民情带到了这里,塞上的风光与江南的民俗相融合,故而才有“塞北江南”之谓,这可能是最初的意思,后来才被广义化了。古人以北为上,也称“塞上江南”。在韦蟾的诗中,灵武不仅有着“塞北江南”的美誉,而且也是果园之城,五胡十六国时,匈奴人赫连勃勃曾在这里建立果园城,正是因为灵武一带得益于黄河水的灌溉,栽植了大量果木,久已成林,而被誉为果园之城。《水经注》卷三记载:“(黄)河水又北,(迳)薄骨律镇(西),(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此后随着移民的增多,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不断传入,到了隋唐时期今宁夏北部黄河河东灌区农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富庶一方,地理位置优越的灵武自然成为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镇,朔方节度使治所,名声显赫一时。

是历代移民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塞上这方田园沃土。

是黄河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塞上这片鱼米之乡。

面朝大川,黄河冲击的宽阔平原令人心驰神往,而波澜壮阔的历代移民创造的屯垦奇迹更是让人久久地回望、凝思。如今,塞上江南依旧美如画卷,视野所及之处,阡陌纵横,树木成行,碧水犹如镜面,稻谷一望无际,鸟群自由飞翔,完全是一派“水木万家朱户暗”的景象。感叹之余,仿佛真有一种人在塞上,仿佛身已在江南的美好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