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安定城楼与安定郡 2022年09月07日

张 嵩

《民国固原县志》《宁夏历代诗词集》均选有一首《安定城楼》的七律诗,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民国固原县志》没有说明出处,《宁夏历代诗词集》有注释:“安定,郡名,隋唐安定郡在泾州,此处的安定城楼或为隋唐以前的古迹。汉代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固原)。”郡名的变迁讲得比较清楚,但安定城楼是否是指隋唐以前即汉代的古迹(在高平即今天的固原),还值得商榷。《民国固原县志》和《宁夏历代诗词集》之所以选这首诗,原因是安定郡历史上曾经有一段就在如今的宁夏境内,主要还是为了表明宁夏悠久的历史文化。诗是这样写的: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安定城即泾州(故址在今甘肃泾川县泾河北岸),当时是唐代泾原节度使的治所。835年,李商隐仕途受阻,经人介绍远道投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任幕僚,其才华得到王茂元赏识并招他为女婿,而在当时的牛李党争中,王茂元被认为是李党(李德裕为代表)的人。李商隐就是因为这一原因,在838年应博学宏辞科试时受当权的牛党(牛僧孺为代表)排挤而落选。时年二十六岁的诗人从长安返回泾州,时值春风吹拂、杨柳飘逸,诗人登上泾州北门安定城楼,纵目远眺,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胸怀报国理想却无从施展,心中不禁生起了哀国忧思和自伤身世的无限感慨,于是,就写下这首登临抒怀的七律名篇。这里暂且不去分析诗的具体内容,重点来看一下安定这个郡名的变化。

史料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分北地郡西部置安定郡,治所设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城关),下辖二十一个县,包括今宁夏境内的中卫、中宁以南地区和甘肃平凉、泾川、会宁、靖远等地,地域面积很辽阔。西汉末年,赤眉起义,战乱不休,安定郡治所高平一带遭到了很大破坏,东汉甫一建立,汉光武帝就将安定郡的治所迁移到了郡治下的临泾县(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屯字镇);到了汉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由于羌族攻入了安定郡内,郡治又南迁到了美阳(今陕西扶风县东南),实际上是为了躲避战争寄治于此;一百年后,历史进入三国时代,曹魏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安定郡又复治临泾;西晋时郡治最终移治到了安定(今泾川县北);隋时安定郡直属朝廷,郡治仍然在安定(今泾川县北),到唐武德元年(618)废除了郡治,安定郡一共存在了七百多年。由此可以看出,安定郡的郡治西汉以前一直在高平,也就是如今的固原,大约一百多年,没有变化,之后几百年间郡治移来迁去,变了好几个地方,最终落脚到了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城北)。

安定与宁夏固原的关系牵扯了一百多年,经历了西汉大部分时期,比较稳定,但两千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固原没有留下西汉安定郡的一点儿实物东西,遑论城楼?只能望“史”兴叹了。安定城楼应该建于隋唐以前西晋以后这段时间之内,地点就在泾州城内,安定城楼实际上就是古代泾州城北门的城门楼子,到了李商隐生活的时代,依然高高地耸立着,期间可能维修过数次,但没有遭受到大的破坏。正因为如此,李商隐才有机会于晚唐时节登上安定古城的北门城楼,目力所及,心怀旷达,写下了著名的七律《安定城楼》。一首唐诗名作,牵连出一段厚重的历史文化。虽然李商隐的《安定城楼》写作地没有在宁夏,但与宁夏悠久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

拨开岁月的迷雾,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一段历史地理的变迁。优秀的诗作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补充,是文明的延续,是人类共有的精神生活。让我们通过前人留下的诗词,走进历史文化的辉煌之处,感受千百年前故乡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