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妮娜指导学生表演皮影戏。

灵活精致的皮影戏表演吸引了学生学习。

▶王妮娜的皮影作品《蝶戏牡丹》。

王妮娜的皮影作品《孔雀》。
本报记者 束 蓉 见习记者 张韵婕 文/图
一屏白色幕布前,在灯光的照射下,雕琢精致、神采各异的皮影人剪影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合着咿咿呀呀的唱声,互相缠斗在一起,好不热闹。幕布背后,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正被一双巧手用竹棍牵动着,这双手的主人就是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王妮娜。
当记者问起皮影戏的制作传承,王妮娜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
承袭父业 延续古老技艺
“皮影戏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皮影戏中的人物一般由兽皮或纸板制作而成,表演时,艺人们站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皮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王妮娜介绍,在电影和电视普及之前,皮影戏是我国民间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可以自豪地说,皮影戏的演出方式和艺术手段对西方电影的发明具有先导性作用。
王妮娜的父亲王绍西少时师从固原市皮影戏传人秦世贵,成为第三代传承人,此后多地奔波演出,为宁夏皮影戏的发展倾注了诸多心血。王绍西在家里没事就会练功,年幼的王妮娜看着每天亮嗓高唱的父亲,内心充满了对演绎皮影戏的向往。
2005年,16岁的王妮娜开始跟随父亲参展、演出,给他打下手,在看中学,在学中看。制作皮影人、挑线子、唱腔都是皮影艺人必须掌握的技能,其中皮影人的制作又是最重要的。皮影人的制作要经过选皮、脱毛、阴干、熏样、雕刻、上色、组装七个环节,以前条件差,只能用清油灯熏出形状,现在雕刻手段更加丰富了,刻出的形状也更加千姿百态。回忆起学习皮影戏的那段历程时,王妮娜说:“挑线子也是一门技术活,皮影戏分为文戏和武戏,后者相对来说人物更多,动作也更复杂,在表演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两手灵活操纵皮影人,又要使动作与音乐相互配合,营造出和谐的艺术美感。”
日常学习中,作为师傅的王绍西对女儿多了几分耐心,总是一边演示一边讲给女儿听,直到她听懂了为止。在空闲时间,王妮娜和父亲也会经常聊到皮影戏,遇到不会的问题父亲也会随时给她答疑解惑,这使她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不断进步。多年来,王绍西和女儿王妮娜除了每天坚持练习唱功、拉功,还不断学习皮影戏的新知识,吸取其他艺人身上的优点,结合社会发展创作新戏,不断为皮影戏这门老手艺赋予新的生命。
满怀希望 未来发展可期
“皮影戏给予我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是任何金钱和物质都无法换来的。即便这条路艰难辛苦,我仍然会坚定地走下去,观众的掌声和鼓励就是我前进的动力。”王妮娜说,皮影戏是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将其继续发扬光大,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是作为传承人应尽的责任,也是不变的初心。
2012年,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建成“老银川一条街”,大力推广民间文艺项目。王绍西抓住机遇,开始接收皮影戏爱好者增加团队力量,努力推广皮影戏。2021年,宁夏组织一批非遗传承人走进陕西省高校展演,王绍西的皮影戏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西安音乐学院的教授评价王绍西演绎皮影戏吹拉唱演的功夫均达到教授级别,并邀请他作西安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培养新人。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皮影戏,王妮娜也多次参加非遗展示会,非遗进校园、各类展演及商业展销会等文化活动,向前来参观的观众们展示皮影戏的独特风采。
目前,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宁夏皮影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传承,逐渐恢复了生机,但是观众流失、传承人匮乏、资金不足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经常会在学校开展普及活动,用手操纵各色各样的人物,很受孩子们喜欢,表演结束后,孩子们纷纷排着队上前来参观,体验一把唱皮影戏的乐趣。”王妮娜说。
时代在变化,传承也需要加以改变。在戏曲方面,我们团队添加了司马光砸缸、王二小、红军系列故事等孩子喜欢的故事情节,让孩子能听得懂。“现在文创产品备受年轻人青睐,我们也开拓思路,打造了书签、摆台等产品,让皮影通过更多的生活元素重回大众视野。相信在大家不懈努力下,皮影戏一定会重放光彩。”谈起未来的发展方向,王妮娜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