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非遗传承人欧阳冶梅: 让缠花技艺在指尖“翩然起舞” 2022年06月27日

欧阳冶梅(左一)和伙伴制作缠花作品。

欧阳冶梅制作的缠花发簪。

欧阳冶梅在教缠花爱好者制作作品。

马 军 文/图

缠花是绽放在指尖的传统艺术。资料记载,这项技艺源于明代,盛于清代,在民间常用作装饰物搭配服装使用。近年来,随着汉服的兴起,缠花技艺也逐渐受到大众喜爱和关注。

近日,记者来到银川市西夏区宁阳广场,采访了银川市永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缠花技艺传承人欧阳冶梅,听她讲述传承学习缠花技艺的故事。

A将兴趣发展为事业

34岁的欧阳冶梅传承学习缠花技艺已有7年,是一名“老师傅”。她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上大学时因酷爱汉服,在学习汉服文化时了解到缠花技艺,便被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深深吸引。在认真研读了缠花的历史、制作流程后,她对缠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自己动手制作。“浅色系汉服搭配上清新淡雅的缠花发饰,给人温柔的感觉,大家当时可喜欢了。”欧阳冶梅回忆道。

2015年,大学毕业的欧阳冶梅便在重庆开了一家缠花店,一边创业一边学习缠花制作知识。“当时我拜访了好几名重庆做缠花的老师傅,请教制作缠花技巧。”在不断的学习中,欧阳冶梅对缠花的了解和技艺逐渐提升,制作的作品也从简单的花瓣到复杂的牡丹花,再逐渐加入鸟类、植物类等元素。传统审美叠加巧思创意,一根根丝线在她的指尖变出生动的形状。她坦言,缠花制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但自己乐在其中。“只要开始制作缠花,我就会心平气和,心灵深处的郁闷也会得到排解。尤其看到一遍又一遍缠出的花,心里无比开心。” 欧阳冶梅说。

2019年,欧阳冶梅看到银川市非遗发展前景后便回到家乡永宁县,针对西夏区学校多、资源丰富等优势,在西夏区宁阳广场开了一家缠花非遗工坊,同时在抖音等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陆续吸引周边学生、青年人等200人学习缠花技艺,让年轻人了解汉服,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年,欧阳冶梅被评为银川市永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项目传承人。

B把“指尖技艺”传承下去

“所谓缠花,就是用多色丝线在以纸板和铜丝扎成的人造坯架或实物坯架上缠绕出鸟、兽、虫、鱼、花、果、汉字等艺术品,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术项目。”说起缠花,欧阳冶梅侃侃而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就有对这一饰物的描述:“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诗句中的“花冠”指的是女子戴在发髻上的一种花饰。在宋代,人们对带花的喜爱更进一步,男子头上开始流行带花。“不同的缠花分别表达了不同的寓意。基本都包含着一些如前途似锦、有福有禄、读书晋学、十全十美等之类的吉祥含义。”

欧阳冶梅介绍,从缠花的造型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小、巧、精、活。小指缠花的体积小,巧指缠花的构思寓意深刻,精指缠花的技艺精巧,活指缠花艺术的形式活。缠花题材非常广泛,每个缠花既是一个单立成品,也可将几件单品构思组合成一幅内涵丰富的艺术品。说话间,她拿起一节铜丝和五彩的丝线开始制作缠花花瓣。她说,做一件缠花作品要经历设计、剪纸坯、蚕丝劈丝理线、剪铜丝、缠线、组合等8项工艺,根据设计图样的大小,耗费的时间也不同。一件精美的缠花作品往往需要耗时一周左右。

在不断创作中,欧阳冶梅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她说,缠花是多种工艺美术的结晶,汲取多种美术精华,融汇绘画、剪纸、景泰蓝、刺绣、编织、雕塑等工艺特点,独创出一种高雅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缠花既有工笔画的精细逼真,运用与景泰蓝工艺相似的铜丝勾绘形态,也应用剪纸的方法、刺绣的用线技巧,人们称它是‘立体绣花’‘线艺雕塑’‘立体工笔画’。”

近年来,欧阳冶梅积极搭乘“非遗进校园”顺风车,将缠花技艺带进校园,让孩子们了解缠花技艺。通过制作文创产品和DIY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缠花、喜爱缠花技艺。“我想创作更多缠花作品,让更多人喜欢缠花技艺,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把我们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让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代代相传。”欧阳冶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