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全唐诗卷一第二十二篇被列为“句”的一首“诗”: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
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
诗共六句,读起来似乎不太连贯,因而被标为“句”,而没有称作“诗”,这是有原因的。唐初,漠北一带的匈奴别种铁勒之一部的薛延陀汗国,本是唐在漠北的一个附属藩国,在帮助唐王朝灭亡东突厥过程中实力逐渐强大,并占据朔塞。西北地区弱小少数民族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部归附于其。随着薛延陀野心的不断扩大,经常出兵挑衅唐的边境,成为唐王朝的心腹之患。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薛延陀部发生内乱,趁此机会,唐太宗分派大将李道宗、薛万彻、李勣等出击攻歼,至七月薛延陀遂亡。在唐王朝强大军事力量的威慑下,原来依附薛延陀的回纥等铁勒11部酋长相继遣使朝贡,请求归附唐朝。唐太宗经过考虑,决定北上灵州招抚。《新唐书》第四章记载:贞观二十年,“八月……己巳,如灵州。庚辰,次泾州,赐高年鳏寡粟帛。丙戌,逾陇山关,次瓦亭,观牧马。……甲辰,铁勒诸部请上号为“可汗”。这段文字是说,这年八月初十,唐太宗离开长安,沿泾水北上,二十二日至泾州,二十八日翻越陇山(六盘山),在六盘山下的瓦亭巡视了唐军牧马场并在原州稍事休整后,于九月十五日到达灵州。在灵州唐太宗接见了各部族首领及其使节,他们向唐太宗献上了珍贵的礼物,尊唐太宗为“天至尊”“天可汗”。除此而外,还有更重要的情节,就是各部族首领及其使节还诚恳表示“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并请求归于唐的州县。对此唐太宗深以为然,答应将这些部族列入大唐州县,派官员统一进行管理。这种制度被称之为“羁縻州府”,从此成了唐代边疆少数民族内附区域行政建制的固定模式。招抚期间,唐太宗即兴挥毫,赋诗一首,以记其事,这首诗被镌刻在了石碑上,史称“太宗灵州勒石”。遗憾的是这块石碑在千年岁月的销蚀中已经残损,后人难以窥其全貌,只留下来了两句诗: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宋代尤袤的《全唐诗话》卷一也记载了这一重大事件的经过:“贞观二十年秋,帝幸灵州。时破薛廷陀,回纥诸部遣使入贡,乞置官司。上为诗序其事,曰: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公卿请勒石于灵州,从之。”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虽然只有两句,却包含着深层次的内容,不仅消融了唐太宗积郁心中已久的块垒,也抒发出了国家强盛统一的豪迈气概。原来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后,为了得到突厥的支持,曾经向突厥借兵并称臣,这件事唐一直引以为耻。唐王朝建立后,突厥以此为借口索要无度,常常侵袭唐的边境,使唐忍无可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逐渐强大后便出兵灭了东突厥及薛延陀部,平定了北方,最终达到了除凶雪耻,四夷降伏,海内乂安的目的。
全唐诗中录入的六句诗,后四句可能是后人所移补,未必能反映全貌,只能算作残诗留存,但也传达了某种特定的信息。
唐太宗为什么会不远千里,鞍马劳顿,选在灵州安抚少数民族首领,我想,原因不外乎有三点:一是唐初在灵州驻扎有威震四方的边防军——朔方军,对北方各少数民族形成威慑,唐太宗此行也有劳军并视察边防的意思;二是灵州当时是北方的军事重镇,长期处于唐与东突厥、薛延陀等部交战的前沿,是北方的边境城市,选在这里招抚、会见,少数民族首领从心理上说也有安全感;三是皇帝不辞辛苦驾临灵州,显示出了最大的诚意,“皇恩浩荡”,要使这些曾经“反复无常”的少数部族心服口服,真心归顺,这也是唐太宗想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少数民族“不安定”的重大策略。
唐太宗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君主,虽有他的局限性,但在对待少数民族的问题上鲜有歧视,除对东突厥的侵扰和薛延陀的反叛用兵外,其他都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政策比较开明,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强大。唐太宗灵州招抚,在当时是一个重大政治事件,不仅为灵州这座北方城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了一段民族融合的佳话,也基本解决了烦扰隋唐数十年的民族问题,使北部边境得到安定,宁夏境内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繁荣发展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他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了鼎盛时期。同时他又是一位激情洋溢的诗人,其诗气韵高昂、意境开阔,有近百首诗被选入《全唐诗》。代表作有《帝京篇十首》《元日》《咏雨》《赐萧瑀》《守岁》《春日玄武门宴群臣》等。从下面诗句中就可以感受到他作为诗人的才华:“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元日》、“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咏雨》、“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守岁》、“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赐萧瑀》、“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咏雪》、“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望雪》等等,这些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唐王朝建国初期宏伟阔达、乐观奋扬的气韵,包含着生机蓬勃、蹈厉奋进的积极意蕴,真可谓帝王胸怀、大唐气象。
且不细论唐太宗的诗作,单就灵州招抚各族首领一事,就可以看出他的胸襟抱负。唐太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采取开明进步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问题,确保了北疆的安宁、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为大唐百年的繁华奠定了基础。唐王朝在文化上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大国风范,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很久以后的年代。这对于我们今天弘扬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友好、互信,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