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一提到出塞,人们就会想到王昌龄的那首著名诗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以雄迈遒劲的笔触,对当时边塞的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这首以《出塞》为题的诗被后世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足见其影响之大。
《出塞》《入塞》是乐府《横吹曲辞·汉横吹曲》中的旧题。唐人所作《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都是从《出塞》或《入塞》这一曲调演变而来的。《出塞》以反映戍边将士浴血奋战、保卫疆土等战争题材为主,而《入塞》的内容多写军人从边塞返归的情景,后来演化为词调名。而出塞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指出了长城、到了长城以外,入塞则指回到了长城以内。
那么“塞”究竟指的是什么地方,它和宁夏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必要就此问题探讨一下。
“塞”是指边界上险要的地方,就是“边塞”的意思,泛指边疆。由“塞”又延伸出了“塞上”“塞外”“远塞”“绝塞”等,而与宁夏有关系的其实就是“塞上”。塞上指的是军事位置十分重要的边境地区。历史上,宁夏南接关陇,北接朔漠,西通西域,北、东、南三面与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接壤,游牧民族南下攻袭中原王朝,这里首当其冲。为防御外族侵袭、进扰,周秦汉唐,皆在此修筑要塞,驻军屯守,塞上之地自然也就成为中原王朝抗敌御寇、巩固政权的用兵前沿和军事要冲。战争的惨烈、环境的冷酷、生存的艰辛,征夫怨妇的凄楚、马革裹尸的悲壮、建功立业的愿望以及塞上风光的奇绝,都成为历代诗人描述的对象。这些诗被称之为“边塞诗”。《诗经·小雅·采薇》以士兵的口吻,描写其在战争之后归家途中,追述戍边作战的艰难和思念家乡的情思。从内容上看,《采薇》称得上是边塞诗的鼻祖,因为边塞战争、征人思乡是历代边塞诗的重要题材。其后历经汉魏六朝的发展,至隋代开始兴盛,有唐一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宋元明清渐式衰微。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集的边塞诗多达两千余首,蔚为大观。边塞诗中《出塞》即是唐代诗人描写边塞生活常用的标题。在《宁夏历代诗词集》《民国固原县志》《原州历代诗文选》中选录的以此为题的诗作就有虞世南的《出塞》、张柬之的《出塞》、骆宾王的《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郑愔的《塞外》、沈佺期的《被试出塞》《塞北》、王昌龄的《塞上曲》、高适的《塞上听吹笛》、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塞上曲》《塞下曲》、杜甫的《前出塞》、常建的《塞下曲》、武元衡的《出塞作》、贾至的《出塞曲》、雍陶的《塞路晴诗》、张祜的《塞下》、朱庆余的《塞下曲》、薛能的《赠出塞客》、顾非熊的《出塞即事》、曹松的《塞上》、周朴的《塞上》、谭用之的《塞上》等。由此可见,在唐代边塞诗的创作一时蔚然成风,且取得了辉煌成就,是我国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耀眼明珠。雄浑的气概、磅礴的气势、豪放的气韵、悲壮的气度、瑰丽的气象,产生了许多千古绝唱的诗句,感染着无数后人。
宁夏之所以被历代“边塞诗”所青睐,就在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南有拱卫长安的天然屏障六盘山,北有阻挡游牧民族南下的军事要塞贺兰山,更有历代修筑的进行战略防御的长城(边墙)。周与猃狁交战、秦与犬戎冲突、汉与匈奴争锋、唐与突厥抗衡、宋与西夏对峙、甚至是明对瓦剌的防御都在这块土地上轮番上演。世事变化、朝代更替,白骨销蚀、岁月峥嵘,在古代这里始终是边塞,是塞上之地,时至今日,银川平原得益于黄河自流灌溉,以其富饶美丽成就了“塞上江南”的美名。历史总是与文化紧密地纠结在一起,文化是历史文明进步的原动力,但我们需要的是长久的和平,不是战争。古人留给我们的边塞诗是凄美悲壮的,毕竟它打上了历史地域与那个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就应该创作出更多更好更加豪迈的新边塞诗,为养育我们的这片热土而放声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