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者,缓也,作成圆粒也,不能速去病,舒缓而治之也。”“丸者缓也”之丸,多指最常用的水泛丸,顾名思义是中草药粉以水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习称水丸。近日,记者来到灵武市牛记大药房,房内一股浓郁的药草味弥漫在空气中,不少人等待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牛记中草药水丸”传承人牛卫东将中草药加工为水丸。
手工制作凸显“匠人精神”
“牛记中草药水丸”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灵武市志》记载,1923年牛宗义老先生在崇兴创办永益源就开始制作水丸,那时永益源成为崇兴镇的供药者。随着一代代传承,“牛记中草药水丸”制作技艺成为灵武民间医药活态传承保护下的一门独特技艺。牛卫东作为“牛记中草药水丸”的第五代传承人,曾作为知青插队到农村,还一度在宁夏化工厂工作过。几年后,牛卫东回到医药岗位,成为牛记大药房的一名工作人员,从事配方、煎药、识药、发放丸药等工作。在这期间,牛卫东苦练基本功,中药制作的“十八般武艺”一一掌握在手。
“牛记中草药水丸”制作技艺全部采用民间传统中草药秘制而成,完整地传承和保护了民族中医的传统技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水丸这种中药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是中医药作为国粹瑰丽中的一个小点,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点滴串联起线、面。“牛记中草药水丸”制作工艺也在2014年入选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留下足迹。
据牛卫东介绍,水丸的制作最重要的在初步阶段,需将少量水洒布于竹笾内,用小扫帚将水刷匀使笾面润湿,再加适量药粉,双手持竹笾旋转摇动,水与药粉混合,将笾倾斜,一层细小的颗粒很快在竹笾上出现,这只是基本样貌,要想变成水丸成品,这样的工序还要经过很多次。再加一些水和一些药面儿,继续推、拉、撞、摔,颗粒逐渐变大,后经过数次抛光打磨形成水丸成品。
创新让传承富有生命力
“与汤剂相比,水丸具有免煎药、好入口、携带方便等优点。”牛卫东说,“牛记中草药水丸”根据服用人群或病情病种需求直径可大可小,还可根据患者病情需求或医嘱随时调整。利用配方中的某种药材可挂各种颜色,既达到药丸的美观又增强患者食用感。目前,市场上还有很多顾客根据医生的处方购买好药材后,拿到牛记大药房加工成药丸。成品后的药丸体积小,表面致密光滑,既有利于保存又利于吞服,顾客还可根据所需剂量随身携带。
牛卫东将水丸加工工艺大胆改革创新,精益求精,大大提高了水丸质量和工作效率。“在保留传统技艺和手法的基础上,我们寻求一些机器来代替原有手工的重复性工作。”牛卫东告诉记者,“随着药房人流量大增,手工水丸制作速度远远赶不上患者的需求。市面上现有的机器不能够完全代替手工制作,有可能还会降低水丸的质量。”为此,牛卫东找到专门制造机器的技术工人,与他们商量协调,设计出适合人体工学的自动化机器,在没有改变原有水丸质量的基础上,解决了“手工慢”这一问题。
“无论是否有机器介入,我们都要保证水丸质量以促进药效发挥。”牛卫东告诉记者,在应用机器提升生产速度的同时,依然要坚守传承人的初心和匠心。
恪守古训 努力践行“德艺双馨”
从业47年,牛卫东收徒弟5人,并将该技艺传承给其侄子牛汝超,使他成为“牛记中草药水丸”制作的第六代传承人。牛卫东收集祖传古医书10余册(本)和长辈留下的中药炮制手抄本2册,潜心学习古医书,不断改造中草药水丸制作技艺方法,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有机结合,精细制药,诚信待客。此项技艺的受众群体已覆盖全国各地。2016年7月在第六届中华中医药创新论坛大会上,牛卫东被聘请为特邀嘉宾;2018年8月他受聘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特效医术发掘整理专业委员会的特约嘉宾。
“牛记中草药水丸”制作技艺历代传承人均恪守“诚实做人”的古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探索传承中医技艺。牛卫东说:“‘牛记中草药水丸’制作工艺入选非遗项目一方面是其本身独一无二的传统技艺,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政府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与支持。”自从牛卫东成为银川市级非遗传承人以来,积极参加各级非遗展示活动,多次在灵武市商业街参加非遗展示活动。他还开班讲解中草药知识,与中医专家合作开展义诊活动,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在银川市、灵武市及周边地区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