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紫璇 /文
近日,宁夏2岁9个月大的女孩琪琪(化名)在家玩耍时不慎将一指甲盖大小的纽扣电池塞入右侧鼻腔,造成鼻粘膜烧灼、腐蚀。小小一粒纽扣电池,为何会造成“大麻烦”?为此,记者采访了自治区人民医院西夏区分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马涛,为大家科普鼻腔异物阻塞应对方法。
2岁幼儿将纽扣电池放入鼻腔
孩童时期正是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小孩子无论看见什么新鲜事物都想摸一摸、咬一咬,但由于缺乏分辨能力,往往一粒小小的纽扣、一个玩具上的小配件都会被小孩塞到口腔、鼻腔、耳道里,造成异物堵塞。
据了解,琪琪当时没有呛咳和呼吸不畅等症状,所以家长便没有重视,直到晚上9时,她却不停得用手去触摸鼻子,还有血液流出,妈妈这才慌忙带着琪琪前往自治区人民医院西夏区分院就诊。医生查体发现,琪琪鼻腔粘膜已充血、肿胀,鼻甲肥厚还有粘涕,在前鼻镜下看不见电池,经CT检查后才发现异物。
真正让马涛担心的是,该病例与普通异物堵塞不同,纽扣电池含有汞等重金属有毒物质,在湿润导电良好的鼻腔内不断放电产热,会严重烧伤鼻腔粘膜,累及鼻中隔黏膜、软骨,电池中的强碱性物质还会侵蚀鼻腔黏膜及软骨,长时间的机械压迫,还会引起鼻中隔黏膜溃烂、软骨坏死,直至全层穿孔,远期出现鼻腔粘连、狭窄、闭锁可能。更可怕的是,电池一旦发生泄漏,还会造成人体重金属中毒,导致神经系统和智力发育受到影响。
情况紧急,医生决定立即为琪琪进行手术,当晚11时30分成功取出0.5厘米左右的纽扣电池,电池表面已完全发黑,更严重的是鼻腔黏膜已被广泛烧灼,腐蚀。目前,孩子还在进一步治疗中。
鼻腔进入异物应尽快就诊
据马涛介绍,医院耳鼻喉科每个月都会接收很多例因异物堵塞前来就诊的病患,绝大多数是5岁以下的小孩。因为好奇心强,他们很喜欢把玩具小零件含在口中、塞进鼻腔或者耳朵里,最常见的异物是豆子、花生、果核、电池等等。
“有时异物太小导致堵塞症状不明显,未能引起家长重视,发展到感染发烧前来就诊,从而造成病情拖延,影响了治疗效果。”马涛告诉记者,以往遇见很多急诊科、儿科转诊过来的有“感冒症状”的患儿,在家按照感冒自行吃药治疗但发热鼻塞的症状却一直没有缓解,其实有部分孩子就是因鼻腔异物所致。“如果孩子出现单侧鼻塞、鼻臭、大量黄脓涕、鼻出血、鼻痛、不明原因发热等情况,家长需警惕,要及时送医就诊。”
鱼刺卡喉咙了怎么办?“喝醋”“吞米饭”“催吐”……网上一搜索,各种各样的“土办法”层出不穷,但马涛表示,很多“土方子”没有科学依据,有时自行处理不仅无效且风险加大。例如“强吞饭团把鱼刺带下去”,这样做很可能使鱼刺扎得更深,引起食道穿孔。
“以前接诊过一例病患,误将异物塞入鼻孔,家长想用棉签自行去除,但反而将异物越捅越深。后续在医生检查鼻腔时才发现异物已到达鼻腔中后段,这时候如果孩子一哭闹或猛吸一口气,就有可能将异物吸进气管,从而引起窒息。”马涛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异物已经进入鼻腔并无法取出时,切勿训斥和打骂孩子,以免孩子惊慌哭闹刺激鼻腔将异物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的危险,也不要在家自行用镊子、棉签强取,应第一时间寻求医生的帮助。
关键时刻可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低年龄段小儿表述能力差,加上有时家长没有留意孩子有无异物塞入鼻腔情况,常使异物滞留过久而继发感染。”马涛认为,避免出现异物堵塞关键在预防。“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挑玩具时尽量选择一体式或者无可拆卸小部件的,像回形针、纽扣电池、黄豆这些小东西最好放到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马涛说。
马涛表示,当异物掉入气道引发孩子窒息时,家长要尽量控制情绪,避免慌张。在拨打120急救电话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婴幼儿版海姆立克急救法。
对于1岁以上的孩童和成人,如果出现异物气道梗阻,可以从身后搂抱其腹部,将一只手握拳,用拳眼对着其中上腹部,向后、向内、向上用力,可使其肺内产生一股气流冲出,有可能将异物冲回其口腔里。
而对1岁以内的婴儿,可采取背部叩击法:首先将孩子翻转成俯卧位,并让其骑跨于抢救者的一侧手臂上,使其头部低于躯干;接着用另一只手的掌根用力叩击其背部两肩胛间4下至6下;当孩子“哇”地一声哭出来,说明异物已经出来,这时要将其放成侧卧位,迅速用小手指沿着其口腔低的一侧将口中异物取出,防止异物被二次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