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溅的火花。

吴天惠和他儿子在打铁。
本报记者 孙振星 文/图
铁匠铺,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存在于影视剧中的一个形象。而对于自治区非遗传承人吴天惠来说,那是技艺坚守和渴望传承不衰的梦想。
吴天惠的店铺,是灵武市最后一家铁匠铺。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农宅,在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中伴随着吴天惠的赫赫声名一样,响彻周边。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灵武市北门307国道岔路口边的铁匠铺,见到了年已耄耋的吴天惠,听他讲述那些与打铁有关的动人故事。
与铁结缘打出“响当当”的行业
吴天惠虽然身子骨瘦小却硬朗,胳膊非常有力。老人性格开朗,聊起打铁技术更是滔滔不绝。
1929年出生在灵武郝家桥湖家堡一个普通农家的吴天惠,16岁时被爷爷送到当时在灵武留有‘吴河的锹、老姚的刀’之美名的姚德俊家当学徒。吴天惠告诉记者,姚德俊制作铁器工序严格、用料精良、打制精细、冷锻得法。吴天惠因悟性好、手脚勤快、聪明好学而深受师傅喜欢,在师傅的指点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吴天惠掌握了师傅的绝活儿,锤、打、沾、淬样样精通,打制的刀、斧等刀具背宽刃薄、轻便锋利,使用起来省力顺手。
铁器靠锤子一锤一锤敲出来,铁烧到什么程度很有讲究。红火软、黑火硬、不红不黑磨不动……铁是皮、钢是骨,打铁器讲究夹钢和淬火两项绝活。打制刀具、斧头、锄头等器口都得夹进钢条打制,然后进行淬火才能确保硬度和韧度,淬火和回火技术不下几年苦功很难掌握。打铁除了技术还得有一股子好力气,打铁先要身板硬,没有胆量也打不了铁。“苦是苦,可人一辈子不就像打铁一样,千锤百炼才能站得住走得远嘛。”吴天惠说。
吴天惠能打木匠、毯匠用的铁器工具,还能打造刀、枪、剑、戟、斧等十八般武器。技艺成熟后,他的工作积极性也特别高,“那时候经常为了赶任务连夜加班,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手和胳膊都被震麻木,吃饭时连筷子也拿不住。”吴天惠说。
1968年,在叶盛修建宁夏首座黄河公路大桥施工中,挖掘河床砂石的机器上有一种抓挖易损部件需要大量制作。施工方在银川找了几家大型机械厂,浪费了许多材料也没做成。后来打听找到灵武农具厂,吴天惠和厂里几名工程技术人员看完设计图纸后把活接了下来,工友们加班加点在规定时间高质量完成任务。
退休后的吴天惠舍不得丢掉老本行,他在离家不远处开了间铁匠铺,铁匠铺子开张后生意一直很红火,尤其在春耕和秋收季节,上门订做农具的农户络绎不绝。有些需要定制特殊配件的老顾客找上门,没有图纸就把损坏件拿来请他照样制作。
师承父业续写新篇章
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生产普及,农具需求量锐减,传统的打铁行当也渐渐衰落。加之年轻人都不愿学这门手艺,吴天惠的铁匠手艺面临着销声隐迹。为使这项技艺继续传承下去,吴天惠儿子吴建云继承了他的手艺。“开始向父亲学习铁器锻制技艺,从挑选原料、看料的柔软度做起,逐步掌握捋坯子、掌火、成型、砧平、起槽、卷裤子、起光白、蘸火、磨刃、擦亮、订把子等工艺程序,以匠人精神对铁器锻制技艺精益求精,现已熟练掌握锻制各种铁器工具。”吴建云说。他还清楚地记得,父亲教他的第一课——使用铁夹。刚开始火炉里生起大火,铁夹夹东西夹不稳,一夹就掉,慢慢地,吴建云学会了打锅铲、菜刀,以及工艺流程更为复杂的各类建筑工具。
“的确是辛苦,早起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是体力,第三个特别是在高温情况下,炉子产生的温度可以让人汗流浃背,年纪稍大点是受不了的,冬天的话在炉边很火热,打完以后出去很容易感冒。”吴建云说,自己的手艺是从父辈传承下来的,虽然打铁是个苦差事,又累又脏,但几十年来,手中的铁锤始终没放下过。如今,这百年铁铺的传承也落在了他的肩上。
打铁虽不易,但也是一项传统技艺,跟随父亲学习打铁技艺已有43年,如今,吴建云也出师,他立志要让穿越千年的古法打铁技艺不失传,让铁匠铺里叮叮当当的清脆声不成为“绝响”。
“因为父亲年纪大了,现在干这些重体力活力不从心。虽然现在是大机器时代,但是对于农业而言,手工农业还是不可或缺。打铁这门技艺还是需要传承的,我们就是想通过申请非遗把它传承下去。这两年,吴氏打铁技艺申报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算是完成了父亲最大的一个心愿。只盼着以后能有人继续学习传承打铁手艺,让这项技艺能经久不衰。”吴建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