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张旺红:从指间到纸上的匠心 2022年02月28日

张旺红展示剪纸作品。

张旺红剪纸作品。

纳紫璇 文/图

当剪刀灵巧地在纸上剪裁,纸屑四溅,一幅精美的画卷便可在指尖呈现,祥云飞舞、稻花飘香、喜鹊立于枝头……一张红纸造就了饱含劳动人民深情的文化符号。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旺红看来,民俗中那些带有美好寓意的语言,是最应该传承下去的。

对剪纸热爱缘起童年耳濡目染

张旺红出生在固原市隆德县。在这个素有“文化之乡”美名、以书法闻名的县城里,他感受到了艺术最初的魅力。无论是从家中长辈传下来让人惊叹的刺绣作品,还是过年期间映衬着窗外雪景的年画、窗花,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为张旺红日后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路积累了充足养分。“这些民间艺术从小就融入到我的生活中,从内心深处我能感受到长辈们亲手创作出的艺术品是有情感、有生命力的。”张旺红说。

1999年,张旺红考上了宁夏大学学习美术教育,大学里规范深入的美术教育拓宽了他对艺术的认识。大学毕业后,张旺红做过美术教师,也做过产品设计,一次偶然机会,他与剪纸再一次相逢,从此便结下了妙不可言的缘分。2016年,张旺红被推荐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剪纸技艺培训班。培训课上最让他产生兴趣的不仅是老师高超的剪纸技艺,更是剪纸作品中不同文化符号所传递的情感。他认真思考了从小耳濡目染的剪纸技艺的价值和传承意义。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以前我不了解剪纸时只觉得好看,但经过深入学习才知道,原来剪纸作品的花鸟鱼虫都有独特意义。”正说着,张旺红拿起桌上的剪纸制作品给记者讲解起来,“你看这张剪纸上的图案是狮子拱绣球,代表着‘锦绣前程’,这张剪纸上的青松代表的是‘万古长青’,还有很多淳朴的传统元素都在剪纸里有深层次的寓意,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当时带给我很大震撼。”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关于剪纸世界一花一木的解码,点燃了张旺红的剪纸创作热情,为他打开了走向传统民俗艺术的大门。

培训班结束后不到两个月,张旺红就积极报名参加了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比赛。提起第一次参加比赛的作品,张旺红依旧印象深刻。“我还记得这幅作品叫《丰收》,展现的就是我的家乡南部山区人民秋天劳作丰收的喜悦,因为这是我最熟悉也最有感情的童年生活场景,因此创作过程特别愉快。”张旺红在比赛中获得三等奖,成为当届宁夏唯一一位获奖者。张旺红告诉记者,在比赛中,他看到不少剪纸高人的精湛技艺,有人甚至一改传统剪纸方法,在剪纸上运用了色彩搭配,使画面更加绚丽多彩。“比赛后,我不仅对剪纸的理解更深入了,也坚定了将剪纸传承作为事业的信心。”

做好民俗语言传承人

来到张旺红的工作室,一件件精美的剪纸作品映入眼帘,桌上铺着的是他刚刚创作好的“喜迎冬奥会”系列作品,“冰墩墩”“雪容融”换了红装,正喜盈盈地对来者笑着。张旺红介绍,这些剪纸作品虽然刻画的是现代事物,但都有传统元素装点其中。“包括‘雪容融’装饰有传统纹样的雪花,都体现着民俗艺术的特色。”他说,“在设计时代主题的剪纸时,我常常想怎样能运用好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为作品增添独特民族情感。”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抗疫人员在前线的辛苦付出,让张旺红深受触动,他当即决定与另一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周国霞合作,针对宁夏的防疫抗疫,创作出一套10幅剪纸作品。这些作品中有医护人员斗志昂扬,有志愿者无私奉献,画面周边还以马兰花、凤凰碑、鼓楼等元素作为装饰,体现宁夏地域特征。张旺红说:“画面中的人多数穿着防护服,我们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人具体的姓名,但有了画面周围的设计语言,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们是守护城市的英雄。”

如今,张旺红还担任小学课后服务老师的工作,进一步推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间的传播。他告诉记者,为吸引小朋友的兴趣,他特意将剪纸中有趣的图案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们听。“我希望能在传授剪纸技巧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剪纸艺术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未来,张旺红希望自己能充分运用剪纸元素,搭建起剪纸艺术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桥梁。这些元素既可以是一块丝巾的曼妙点缀,也可以是产品包装中的惊鸿一笔,让小小剪纸能在新一代传承人手中,剪出一方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