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米雕:以工匠之心雕琢精微世界 2021年08月09日

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作品。

非遗传承人王喜峰展示作品。

◀米雕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

本报记者 束蓉 文/图

一粒粒圆滚滚的大米用手指捏起都很费劲,更别说要在上面雕花刻字。8月7日,银川市西夏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喜峰用特制刻刀在大米上精雕细琢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和鲜红的党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微世界,一笔一画,刻写出米雕艺人的红色匠心,令人叹服。

米雕技艺传承历史逾百年

走进王喜峰的工作室,记者借助放大镜看到,一颗颗米粒上有的雕刻着花鸟鱼虫,有的雕刻着人间百态,一笔一画传递着匠人的高超技艺。这些成品有的经过现代工艺加工成为时尚的装饰品,有的则成为摆在案头的工艺品。

干燥的大米质地坚硬,如何雕刻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这项技艺又是如何传承下来的?米雕非遗传承人王喜峰向记者讲述米雕的起源。

米雕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民间工艺,早年由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吕庄村的闫交生将米雕发扬光大。后来又有不少匠人学习米雕作品并将其带出国门,使米雕广为流传。由于米雕艺术的神采、韵味独特,使其在宁夏以及其他地区备受青睐。尤其是宁夏地区的米雕技艺相继结合了河南、甘肃等地米雕风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米雕更具有宁夏地区的文化特色。

王喜峰的米雕技艺在家族中已经传承4代,从祖母陈二琴到母亲佗转女,王喜峰是第三代传承人,如今这项技艺已经传到了第四代传承人谈娜娜、谈美君手中,传承历史已有百年。在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积极发掘申报下,米雕项目现为银川市级第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王喜峰为银川市西夏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王喜峰创作米雕产品全神贯注,丝毫不为外面环境所影响。她说:“每一件米雕作品都是匠人倾注了不少心血得来的。米雕技艺不仅需要一定的书法造诣,而且要求雕刻技艺熟练精湛。”为了练好基本功,她在几十万粒大米上做实验,记不清自己失败了多少次。夜深时在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往往一件作品完成时,天已透亮。王喜峰之所以全力以赴传承这门技艺,她认为“许多流传于世的作品中不乏体现历史的文字,其中文字更是表达了不同时代的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传承学习米雕技艺,不仅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技艺,更是彰显文化自信,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送上马扶一程”让传统技艺走得更远

在练习中,王喜峰发现,看似平滑的米粒多少会有坑洼不平,不论自己雕刻得多细致,最后呈现的作品都不完美,于是她决定在雕刻前,对米粒进行加工。打磨一粒米需要十分的耐心,力度稍有偏差就会在手中碎掉。“这个步骤全靠多年积累的手感。多一下都不行,而这其中力道的把握,只有自己感受才知道。”王喜峰说。

在米雕传承人王喜峰的指导下,记者感受了一个米雕基本作品的产生过程:先挑选适合雕刻的大米一粒;用工具把表面抛光,整平;用大米固定器固定好大米,不要让其滑脱;用特质刻刀在大米上刻文字或图案;用带颜色的笔,把颜色填充上。最后,把有图案的大米装入精美水晶瓶内,拧紧瓶盖,配上各种挂饰或者是红绳编织的链子,可以打造手链、项链、脚链、吊坠等,一枚精美的米雕饰品就诞生了。

据悉,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米雕技艺已由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传承和保护。该局通过各项活动,让米雕传承人走进学校、社区、景区以及村镇等,用活动或者公益教学等方法吸引更多年轻力量加入到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列中。王喜峰回忆,在一次非遗进乡村活动中,不少孩子和大人来观赏米雕作品并询问如何制作,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兴趣。现如今,米雕已经逐渐走入宁夏各个地区、乡镇以及旅游景点。随着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和国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类似米雕这类传统雕刻技艺不仅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在年轻人和学生中同样有不少的支持者。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米雕艺人们也有机会不断提高自身雕刻技艺,使喜爱米雕的人们可以观赏、购买到越来越精美的米雕作品。

在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影视城的米雕艺人张英全表示,在米粒上雕刻施工面积极小,没有相当高的书法功底和一定的自身条件是很难完成的。“为了练习眼力,现在我每天坚持写小字,这些小字一般人肉眼是看不清的,在雕刻的过程中,要充分屏气,手才能保持平稳,作品也就能一气呵成了。”他说,这个过程需要长期的练习。米雕出于微雕,也超脱于微雕,其力道的使用非常微妙。“操作比头发丝还要细的针笔,本身就是一种难度,下笔太重,笔容易滑偏,太轻的话,刻出的纹路浅,不易上色,手上的功夫绝不是一天两天,需要长期的静心修炼。”张英全说。

精美的米雕作品不仅收获了关注和支持,米雕艺人们也有了将米雕技艺传承下去的决心和动力。这种方式也让更多人了解米雕,喜欢米雕。王喜峰计划,接下来能在适当的时候举办米雕技艺培训班,将米雕历史以及作品通过影像资料以及书籍进行培训,以进一步宣传米雕技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