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血雨腥风育遗孤 和平岁月援宁夏 (五) 2021年06月02日

——马骏烈士夫人杨秀蓉来宁前后

拜学英

与总理夫妇的情谊

1966年,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接见来京串联的学生代表,马骏长孙马竞华作为南开大学的学生代表,先后4次受到周总理的接见。每次接见活动结束,周总理都把马竞华单独留下,关切的问候杨秀蓉身体和家里情况,并叮嘱马竞华继承马俊的革命意志,听党的话,努力学习。

一次,马为华、马为平、马为娜从各自学校串联到北京,马竞华得知后相约去见周总理。马竞华对周总理说:“我几个弟妹也来京串联,行前奶奶嘱咐我们有机会代她看望您。”周总理听后让他们等候几天。他们等了几天不见消息,便坐上返程的火车到了青龙桥站。周总理秘书赵炜来电话说,总理在西花厅要接见他们。马竞华骑着三轮摩托车追到青龙桥站,马为华三人听见列车长喊他们赶快下车有急事时,行李都没来得及拿,就下了车。当他们坐着摩托车赶到中南海时,错过了与总理约定的时间。他们又等了三天,11月3日,赵炜来电话通知他们十点钟到中南海西花厅,邓颖超代表总理接见他们。上午十点,马竞华领着马为华、马为平、马为娜来到中南海西花厅,赵炜带他们走进客厅。邓颖超走上前来,他们高兴的向她老人家问好。邓颖超说:“总理非常惦念你们,很想见你们。最近非常忙,一天睡两三个小时,一周都未回家,我代表总理见你们,并代问你们奶奶和全家好。”说罢关切地询问杨秀蓉的身体状况、家里的情况。

邓颖超深情地回忆起当年与马骏共同参加“五四”运动,进行革命斗争的情景,动情地说:“孩子们,共和国的今天来之不易。当年你们奶奶为支持爷爷的革命活动付出了一切,把金银首饰都让爷爷闹革命用了,爷爷被捕后,她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独自扶养三个孩子,真不容易呀,奶奶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为革命作出了贡献,非常不简单,你们一定要好好孝敬她……”

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们要走时,邓颖超亲自送到大门口,拉着他们的手边走边嘱咐他们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千万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先烈们。他们走出老远了,邓颖超还依依不舍地向他们挥手,看着他们离去。

他们从中南海西花厅出来,心情激动的步行到长安街北京电报大楼给奶奶和家人发电报。邮电局的工作人员听说他们受到了邓颖超的接见,羡慕地说,这么大的事情要用大红纸发喜报。杨秀蓉和家人收到电报后非常高兴,感谢周总理和邓颖超对他们全家的关心和照顾。

1987年3月,在全国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亲切接见了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的马骏次子马德钟;1986年6月邓颖超为有关方面题写了“纪念马骏同志”的题词;1987年,在马骏牺牲60周年前夕,邓颖超在北京家里会见了马德钟和孙子马为公、孙女马丽颖;当年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朝阳区政府受北京市委委托重修马骏墓时,邓颖超亲自审定了方案,并撰文纪念,高度评价了马骏的一生。早在1963年初,在马骏牺牲35周年之际,邓颖超在1963年第2期《民族画报》上深情地撰写了缅怀文章《回忆马骏烈士》一文,以“站在五四运动前列”“在拘禁中的斗争”“光荣的共产党员和英勇牺牲的烈士”三个小标题,回忆缅怀、高度评价了马骏:“马骏同志是中国人民、回族人民的好儿子,他对共产主义坚定不屈的崇高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虽然早已牺牲,但他的精神将随着伟大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胜利而永生”。还在文中披露了马骏率天津学生赴京联合开展请愿示威活动,为不忍同学们受殴打,挺身而出,遭当局拘捕,经过斗争被释放改名马天安的过程:“这次斗争后,马骏就以天安为别名,我们大家从此也叫他马天安”。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去世,杨秀蓉得知后悲痛万分,她不顾81岁高龄,相约子女家属10多人从宁夏、哈尔滨赶赴北京。她在马德钟、马为公、马丽颖和保健医生陈淑兰的陪护下,专程赶往北京,吊唁周恩来总理。杨秀蓉一行到达北京后,不顾旅途的疲劳,直接赶到北京医院吊唁,做最后告别。1976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和各大报纸次日刊发了杨秀蓉与首都各界群众代表吊唁周总理的大幅照片。

每到马骏烈士牺牲的日子,年事已高、不便出门的杨秀蓉总是在家里以力所能及的形式进行纪念;毛主席、周总理逝世纪念日时,她在家里挂起两位伟人的照片,连同马骏的遗像一同与家人悼念缅怀。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逝世后,杨秀蓉的子女们亲赴北京守灵悼念。

英烈家风传后人

杨秀蓉举家来宁夏后和在东北期间每月领取着国家30元的抚恤金。来宁夏后,自治区领导杨静仁听说她每月全部收入就是30元的抚恤金,亲自过问提议有关方面把抚恤金提高到了50元,还为她办了生活日用品特供证,每月能买到尽量供应的大米、面粉、食用油等,按有关规定享受上了公费医疗,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关怀照顾。

杨秀蓉虽没进过学堂,但她一生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真理,为人正直谦和,识大体、明事理、顾大局,常用马骏等革命烈士的事迹和周总理的品格教育子孙们坚定理想信念,不论什么时候都跟着共产党走,继承马骏未竟的事业,为人民事业和国家建设作贡献。即使在最艰难的三年困难时期,仍不为组织添麻烦,有困难自己克服,从不无故向组织伸手。子孙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踏实工作,努力奉献,低调做人。长孙马竞华高中毕业后,杨秀蓉鼓励其报考南开大学,希望他在爷爷读书、战斗过的地方,感受和学习革命烈士的精神,继承先烈们的遗志。马竞华不负众望,1962年考入南开大学。杨秀蓉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子女们,子女们没有一个与她争执。全家不论身处何地从事什么工作,都在她的严管厚爱下遵纪守法,不贪图国家和别人的便宜,没有一个人下海经商赚钱,儿孙们都遵纪守法,尽职尽责的做着工作。

杨秀蓉的长子马德铸,1959年由哈尔滨支援宁夏,1987年9月2日去世,育五子三女:子马竟华、马为坚、马为哲、马为凡、马为欢,女马美华、马为玲、马为娜;杨秀蓉的次子马德钟1958年来宁夏,曾任自治区人事局副局长、同心县委副书记、县长,区党委组织部三处处长,自治区统战副部长,1978至1985年连任第三、第四届自治区政协秘书长,1986年4月增补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1988年5月再次当选为宁夏政协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曾为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96年6月26日去世。育四子一女:子马为华、马为平、马为公、马为宁,女马丽颖;杨秀蓉的女儿马德芳高中毕业后在宁安商业系统工作,育一子五女。杨秀蓉在世时,马德芳每年都与丈夫来宁夏看望母亲。

杨秀蓉晚年患有高血压等病,与次子马德钟一家生活在一起。为了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家人雇请了银川马姓保姆。一次吃饭时,杨秀蓉为给保姆让座,不小心摔倒在地,导致右腿骨骨折(大腿根部摔断)一直未能接好,从此再未下地走路,常卧床休息。家人为让她晒太阳透空气,用藤条做一圈椅,扶她坐在圈椅上,几个孙子抬着她在小院子里转圈散心,患病期间,家人轮流排班护理。一年后的1979年3月3日因心肺综合症,加之大腿骨折后未接上的伤痛而去世,享年84岁。杨秀蓉去世后,时任自治区政府主席马信来家里看望慰问,与家人商议后事。马信说:“老太太安葬在何地由你们自定,有关部门全力配合协助。”因当时银川无正式回民公墓,便经由民政厅批准在贺兰山下小口子果园下划出一块空地安葬了杨秀蓉。

1988年,马骏烈士牺牲60周年,家人考虑再三,深感杨秀蓉33岁时丈夫牺牲,又离开家乡在宁夏生活多年,丈夫马骏安葬于北京。家人据此决定将杨秀蓉的遗体迁往北京与丈夫合葬。经次子马德钟与北京市有关部门协商沟通,得以同意。1987年冬季,在自治区政协的帮助下,迁葬杨秀蓉遗体。起坟时,已去世多年的杨秀蓉遗体基本完好,起出后,用白布包裹,装在专做的简易木箱里,放置于拆卸了坐位的面包车内,由孙女马为娜、孙子马为平、马为凡护送至北京,与日坛公园内的丈夫马骏合葬。有关方面考虑在马骏墓碑上刻写杨秀蓉名子不大方便合适,便在墓旁另作标志,标明杨秀蓉与马骏合葬在一起。至此,与丈夫相隔了半个多世纪,履行了五十多年诺言的杨秀蓉终于长眠、陪伴在了丈夫身旁。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