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婧
12月10日,全区自强与助残脱贫典型事迹巡回宣讲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圆满收官。
“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红寺堡区大河乡的脱贫典型李耀梅,讲述了自己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筚路蓝缕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经历。她说,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日子好过了,穷根也拔掉了,现在想带领更多人共同努力,一起致富。
她的巡讲故事,打动了现场群众,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苦难 让她更坚强
李耀梅原本是同心县预旺镇的农民,2013年底,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到红寺堡区,现在是大河乡龙源村响当当的名人。
2008年,由于不堪忍受家暴,李耀梅与丈夫离婚,和11岁的女儿马向媛相依为命。为了便于照顾女儿上学,她在同心城郊租了一间每月租金60元的房子,凭借自学的扎笤帚手艺,一边挣钱维持基本生活,一边偿还此前治病欠的债。日子虽清贫,但娘俩心里憋着一股劲,相信日子总会过好。
由于长期超负荷劳累,2013年,李耀梅胃部肿瘤复发住院,各种费用加起来要9万多元,这对李耀梅而言就是天文数字,别说拿出来,她见都没见过。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年幼的女儿开始四处借钱,抱着试试的心态向母亲长期供货的几个客户借钱,东拼西凑凑够了医疗费。
随着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李耀梅老家整村搬迁到红寺堡区龙源村,她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移民村,娘俩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凭借扎笤帚的手艺开启了新生活。
可噩运也接踵而至。2015年10月,在送女儿上学返回途中,李耀梅遭遇交通事故,右腿粉碎性骨折,头部、颈部等多处受伤,导致李耀梅成为了一名残疾人,娘俩也因此欠下了一笔巨额的医疗费。
为早点还清债务,李耀梅鼓励自己,必须重新站起来。
2016年6月,女儿高考刚结束,李耀梅便开始从病床上爬起来干活。在李耀梅家的房子里,靠墙的水泥地上有一个鸡蛋大小10多厘米深的小坑。当时李耀梅右腿骨折未愈,不能蜷曲,更不敢用力,她干脆坐在地上,背靠着墙,把伤腿横在一边,用一根钢钎一头扎进小坑里,一头顶在腰眼上代替右腿,与刚刚康复的左腿形成合力,才能蹬上劲儿。而一使劲全身就刺心地疼,疼得她冷汗直流,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信念 是她坚持的动力
李耀梅开始了扎笤帚顶账还债的日子。
凌晨三四点起床,夜里一点以后睡觉成为李耀梅的常态。“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帮了我一把,我就必须如期把钱还给他们。”谈到扎笤帚顶账还债的辛苦,大字不识的李耀梅说,她必须用诚信兑现承诺。
2018年,国家扶贫补贴帮助李耀梅在家门口盖起了一间简易工棚,她索性住了进去。去年5月,在龙源村扶贫工作组和村委会的帮助下,她还贷到了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承包了60亩荒地种植高梁,用高梁秸秆扎笤帚降低成本。工棚里码放整齐的高梁、芨芨草、醉马草,全是“宝贝”,再加上政府的帮扶,更是提升了她还清欠账的“底气”。
女儿帮李耀梅注册了一个快手APP账号,拓宽了销售途径,笤帚的销量越来越好,2019年4月,李耀梅还清了最后一笔欠款。拿着剩下的900元,三年都舍不得吃一口肉的李耀梅,走进了久违的肉铺,一下子秤了130元钱牛肉,买了一只鸡和一些菜。回到家后,她把肉炖到锅里,浓香的肉味弥漫在简陋的工棚里,李耀梅看着流出了眼泪。
“回想起2013年以来我所经历的,现在想来还有些恍惚,都不知道咋撑过来的。”由于常年辛苦劳作,与野草、麻绳打交道,她的双手已磨出了老茧,手缝里嵌着岁月的尘土,手指头无法完全伸展,不过也正是这双手让她有了如今的生活。
感恩 让她想和大家一起干
听说李耀梅还清了债务,村民都说,这女人攒劲得很。她经历的事情放别人身上可能早就被压垮了,没想到她和命运叫了一板。
从此,李耀梅就有了“攒劲妈妈”的称号。刚还完债,日子稍有起色了,她就琢磨着要求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她的理由是孩子快毕业了,自己的生活也缓过这口气了,不想再给政府添麻烦。这让龙源村村委会和扶贫工作组的工作人员有些吃惊。李耀梅说,脱贫主要得靠自己辛苦奋斗,她要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名额让给更需要的人。
如今,“无债一身轻”的李耀梅,除了继续扎笤帚,还养羊、喂鸡。她还购买材料设备,制造了一台扎笤帚机,产量从每月不到1000把提升到2000余把。虽然身有残疾,脸上还有车祸留下的疤痕,腿里的钢板也没有取掉,走路依然一瘸一拐,可笑容却一直挂在她的脸上,致富路越走越稳当。
今年,在红寺堡区残联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李耀梅建起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现在,她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办个加工厂,吸收一些残疾人和贫困户一起干,和他们一起走富裕路。
李耀梅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她也收获很多荣誉:2019年入选“中国好人榜”,获得“诚实守信好人”称号,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