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三线”建设与工业移民(二) 2020年12月07日

刘天明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为“三线”建设而迁移到宁夏的大批工厂及其人员,使宁夏工业得到飞跃性的发展。1965年7月1日,由石家庄拖拉机配件厂迁建的吴忠配件厂建成投产,批量生产东方红-54型和4146型活塞。这是“三线”建设中在宁夏建成投产的首家企业。1965年,由沈阳市第三橡胶厂和青岛橡胶二厂部分迁建,并于1965年12月31日基本建成新的银川橡胶厂;1965年2月,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435室、436室、215室合并迁建的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在石嘴山大武口开工建设,年底建成;1965年10月1日,由北京仪器厂迁建的青山试验机厂在青铜峡县建成投产;1965年10月25日,由大连机床厂迁建的长城机床厂在银川建成投产;1965年11月15日,由大连起重机器厂迁建的银川起重机器厂在银川建成投产;1965年12月1日,由辽宁沈阳中捷人民友谊厂迁建的大河机床厂在中卫县建成投产,随迁职工663名(《宁夏通志·工业卷》纪事中记述此事的时间为1966年3月10日);1965年,青铜峡铝厂在山东铝厂、郑州铝厂、抚顺铝厂、兰州冶炼厂等厂家的设备、技术和人员支持下,再度上马。石嘴山钢铁厂于同年改建和扩建,鞍山钢铁公司、天津市冶金局、本溪钢铁厂支援了大批干部、技术人员和机器设备;1966年2月,由大连仪表厂迁建的宁夏银河仪表厂在银川建成投产;1966年3月30日,由上海自动化仪表七厂迁建的吴忠仪表厂在吴忠县建成投产。1966年7月18日,在中央“三线建设”方针指导下,煤炭工业部决定,按照国家关于“靠山、分散、隐蔽”以及“工农结合、厂社结合”的建设方针,在宁夏大武口兴建西北煤矿机械厂,生产煤矿井下回采工作面运输设备、金属结构产品和防爆电动机,企业主要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部分工人分别从张家口、淮南、抚顺等煤矿机械制造厂抽调,到1970年年底,共调入1400多人,其中张家口600人、淮南500人、抚顺300人;1969年9月12日,由沈阳市中捷人民友谊厂迁建的长城机床铸造厂在银川建成投产;1969年10月1日,由辽宁省瓦房店轴承厂迁建的西北轴承厂在平罗县建成投产;由天津市红旗仪器厂迁建的吴忠微型试验仪器厂在吴忠县建成投产;1970年4月10日,由山东省732厂迁建的胜利阀门厂(代号9922厂)在银川建成投产,并于1984年3月更名为兴庆机器厂;1970年9月15日,由张家口煤矿机械厂、淮南煤矿机械厂、抚顺煤矿机械厂分别迁建的西北煤矿机械一厂、二厂、三厂在石嘴山市大武口附近建成投产。1973年,成立西北煤矿机械总厂,统一领导。1976年10月1日,由吉林省524厂迁建的红卫机械厂(代号5233厂)在固原县建成投产,于1980年8月改名宁夏清河机械厂。这是“三线”建设中从外省最后迁移到宁夏的工厂。至此,浩大的“三线”建设工厂迁移结束。“三线”建设中有多少人员随迁不详,但是所有工厂的搬迁都是包括人员随迁的,其数量十分庞大。

“三线”建设中迁移大量的工厂及工业队伍,对我区工业发展意义重大。第一,使我区工业门类增多,规模扩大。1978年与1964年相比,工业企业单位数增加1.4倍,达到1072个。其中大中型企业发展到27个。第二,工业经济获得高速发展。1978年与1964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9.5倍,达到14.4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8.3%,固定资产(原值)增长8.7倍,达到20.2亿元。第三,工业职工队伍得到迅速扩大。1978年与1964年相比,所有职工人数增长3.8倍,达到14.3万人。第四,工业成为宁夏的主导产业。1978年我区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64年的24.8%上升到68.9%。工业已发展成为宁夏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