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婧
剪纸又称刻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随着时代发展,剪纸艺术不断创新求变,焕发出新的生机。2014年,回族剪纸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活在大西北的女子性格豪爽。但是有这样一位姑娘却不乏温柔,心思缜密,对剪纸有着独特的情感。她就是吴忠市政协委员、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回族剪纸)传承人田彦兰。
凭借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田彦兰,1978年出生于吴忠市同心县。其外曾祖母阿依莎·尕氏为晚清宫廷御用女红,尤其擅长回族剪纸技艺。到了田彦兰的母亲这一辈,已传承了百余年近四代人。
田彦兰自幼父亲去世,母亲养活一家大小,家庭生活困难。中学时母亲又患病去世,在老师以及社会各界朋友的帮助下,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师范学校。上学期间,田彦兰用自幼跟母亲学到的刺绣、剪纸技艺制作了一些小饰品、小挂件卖给同学,有时做一些绣花童鞋到大街上摆摊赚点生活费。
毕业后的田彦兰选择回到母校原海如女子中学任教。田彦兰告诉记者,在担任美术教师期间,她与全科组教师在狠抓教学方面下功夫,积极参与学校有关艺术教育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主动承担科研项目,与同事团结协作,不断总结经验,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每一节课。
后来,田彦兰还在宁夏大学美术专业、南京大学民间剪纸高级研修班学习和深造,这段经历让她在传承家学的基础上,丰富、拓展了回族剪纸的文化内涵与外延。
努力进取 作品件件得回应
田彦兰的作品线条灵动,人物俊美,题材多样,沙漠、少女等充满了浓浓的民族风情,超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民族风貌让作品更加多元化。经过多年努力,她的作品也更具说服力,件件都有回应。
2008年在第四届国际(宁夏·银川)剪纸艺术节上,她所创作的剪纸《朔方风·西夏情》荣获银奖;故事剪纸《西行漫记之红色回乡》获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立项,又入选为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成果运用作品。
谈及故事剪纸《西行漫记之红色回乡》的创作契机,田彦兰介绍:“我想以熟悉的剪纸艺术,来表现红色主题、传承红色基因,让回乡人民追寻革命先烈的光荣足迹,激发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
《西行漫记之红色回乡》集红色文化、地域风情于一体,以连环画这一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了11个发生在同心县的红色革命故事。“创作期间,我遇到了不少困难。为了让人物形象贴近史实,多次到博物馆查阅文献、图片资料,探访历史故事发生地,与故事人物或其后代交谈,并积极请教相关专家。”她坦言。
做强做大剪纸产业
2006年田彦兰所创作的回族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报自治区,被自治区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她被确定为传承人。
“成为了传承人,我突然感觉身上的担子重了,剪纸不再是我个人的事。我有责任要把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同时,我也在考虑是不是可以带领乡亲们靠着这门手艺脱贫致富。”田彦兰说。就这样,田彦兰和亲友一边教孩子们学剪纸,一边培训同心县的妇女们进行剪纸创作。一些残疾人想学剪纸技艺,田彦兰也手把手地教他们。田彦兰创作的剪纸作品经过包装成为产品后,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在旅游景区、博览会上,很快销售一空。为此,田彦兰发起成立了同心县尕妹子手工艺术品发展联合体,搭建平台带领其他团体共同发展。
2014年,田彦兰成立了宁夏源根民俗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在经营公司的同时,她与同事们还承担了政府的招标扶贫项目,每年对200人进行剪纸培训,并对剪纸技艺掌握较好的人员进行再培训,让她们可以上岗,利用剪纸技艺赚钱。
“创业时,政府给了好的贷款政策,我们也应该回报社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乡亲们。”田彦兰说,从一个创意点子到一个文创产品,需要研发很长时间,但这是他们必须经历的转型。为此,她考察了多个文创产品展销会,从其他公司学习经验,文创团队成员都是田彦兰在宁夏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时认识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大家集思广益,研发了新的剪纸文创产品,比如杯垫、杯子、抱枕等等,这些产品实用又美观,通过超市、商场销售,受到消费者欢迎。
2017年,田彦兰的公司纯盈利达到了100万元,她也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相信,我们的公司会越做越好,当然,我们必须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满足市场的需求。”田彦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