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深挖资源禀赋 雕琢文化瑰宝

——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传承发展工作小记

本报记者 束 蓉 孙振星

初冬,在吴忠市利通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陈氏医技十法”的展位前,非遗传承人陈堃正手法娴熟地为一位老者舒缓肩颈,引来围观者的阵阵赞叹;不远处,“吴忠老醋”酿制技艺传承人打开一缸陈酿,向围观的市民讲述着“夏伏晒、冬捞冰”的传统工艺奥秘。这热火朝天的场景,正是吴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中心近年来深耕非遗保护、传承与推广工作,让古老技艺重新焕发活力的生动缩影。

围绕“传承”与“发展”两大核心,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开展特色活动、严格资金管理、推进项目申报、加强宣传推广、夯实基础工作等一系列扎实举措,让非遗项目“活”了起来、“走”了出去,融入了现代生活。

活态传承 让非遗从“养在深闺”到“声动四方”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而传承的关键在于融入时代、贴近生活。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深谙此道,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非遗搭建起走向大众的广阔舞台。

今年6月,“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正青春”宣传展示周系列活动如期举行。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花儿”培训班吸引了众多民歌爱好者报名;培训结业汇报演出上,学员们原汁原味地“花儿”演唱,赢得了满堂彩;而首次尝试举办的“非遗晚市”,则让非遗在璀璨夜色中绽放别样光彩。

吴忠非遗的脚步并未止于此。从积极开展“书香满城 悦读吴忠”的版权保护宣传,到“黄河明珠·美丽吴忠”旅游推介;从宁夏社科普及周的启动仪式,到深入参与第十九届西部民歌(花儿关注)歌会的闭幕舞台;从“塞上非遗 匠心传承”的全区非遗大集,到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的开幕式现场,吴忠非遗的身影频繁亮相于区内外各类重大活动中。特别是在今年第五届吴忠早茶美食文化节上,利通区与青铜峡市的20家特色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展销,早茶拉面与各类非遗美食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吴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

“通过这些‘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活动,我们不仅让本地市民认识了身边的宝贝,也让更多外地朋友了解了吴忠深厚的文化底蕴。”负责活动策划的工作人员刘雨杭说。

固本强基 为非遗传承注入“源头活水”

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在激活非遗外部生命力的同时,更注重练好“内功”,通过规范资金管理、推进项目申报、加强队伍建设,筑牢非遗保护的根基。

资金是非遗传承发展的血液。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是保障非遗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我们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资金实行严格的绩效管理,从申报、评审到拨付、使用、监督,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财务负责人杨佳慧一边向记者展示厚厚的绩效自评报告一边解释道,“比如,我们要详细记录资金是如何用于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的,确保了资金的规范、透明和高效使用。”

今年,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顺利完成了对“陈氏医技十法”“张氏中医正骨”“马氏济慈堂”“宁夏手抓羊肉制作技艺”“吴忠老醋酿制技艺”五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王德勤、张宝玉两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年度资金下拨工作。去年,33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和40名新晋吴忠市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补助也已全部发放到位。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张氏中医正骨”传承人张宝玉对此感触颇深:“政府的资金支持,不仅是对我们个人生活的关心,更是对这门技艺传承的支持。有了这笔钱,我就能更安心地带徒弟,购置一些必要的教学材料和器具,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传承下去。”目前,他带着3名徒弟,系统地学习正骨理论和手法,资金的保障,让传承的步伐更加稳健。

除了“输好血”,更要“造好血”。积极挖掘、申报新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是丰富非遗谱系、确保代际有序传承的重要手段。今年,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起草并启动了第九批吴忠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工作,各县区基层单位积极响应,挖掘整理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潜在非遗代表性项目。第七批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的申报材料收集整理工作也已顺利完成。

“每一次申报,都是一次对全市非遗资源的深度普查和梳理。”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工作,不断充实吴忠非遗的‘家底’,让那些散落在民间、濒临失传的技艺得到‘身份认证’和重点保护,为后续的传承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更具突破性的是,吴忠市正积极推动“宁夏手抓羊肉制作技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专人撰写、上报了翔实的证明材料。负责此项申报工作的同事坦言,“如果申报成功,不仅是对吴忠美食文化的最高认可,更能极大地提升吴忠非遗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正在全力以赴。”

守正创新 探索非遗传播的“时代语汇”

如何让古老的非遗“圈粉”年轻人,如何让其价值被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所认知?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积极运用现代科技与传媒手段,不断探索非遗宣传推广的新路径、新语汇。

镜头记录,是最直观、最生动的传播方式之一。今年,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配合吴忠市新闻传媒中心,为新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夏音、陈堃量身拍摄了视频短片。镜头下,李夏音专注地处理着药材,讲述着“马氏济慈堂”百年来的医道仁心;陈堃则向徒弟演示着“陈氏医技十法”的精妙手法。“这些视频短片,记录了传承人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和情感世界。”参与拍摄的吴忠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表示,“它们不仅是珍贵的档案资料,更是向公众讲述非遗故事的绝佳载体。”

而对于“宁夏手抓羊肉制作技艺”这一重点项目的宣传推广,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则采取了更为立体的方式。与专业的视频拍摄及画册制作公司合作,通过高清影像和精美图片,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和呈现从选羊、分割、烹煮到上桌的整个工艺流程,捕捉肉质与香料在时光中交融的微妙瞬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视觉化的语言,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感受到宁夏手抓羊肉的色、香、味、形,以及背后蕴含的匠心独运。”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这些视频和画册将用于后续的展览、推广和资料保存,成为该项目重要的文化名片。

线下宣讲,则是面对面传递非遗温度的有效途径。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选拔了8名优秀讲解员,参加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的“沿着黄河讲非遗”2025年宁夏非遗巡讲(展演)活动。这些讲解员带着吴忠非遗故事,走进学校、社区、景区,用专业的讲解和精彩的展演,将吴忠非遗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

与此同时,基础管理的“数字化”与“精细化”也在同步推进。完成文化年报的网上填报,确保了工作数据的系统性与准确性;整理非遗展厅库房,核查更改数字空间内的非遗数据,保障了展品安全和信息真实;配合自治区对国家级传承人进行走访核查,动态掌握传承状况;申报新型文化空间,探索非遗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的新模式;筛选上报非遗保护协会会员,凝聚更广泛的社会保护力量,这些看似琐碎的基础工作,如同大厦之基,共同支撑起吴忠非遗保护事业稳步前行的框架。

走进修缮一新的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的非遗展厅,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数字互动设备,未来,游客在这里轻点屏幕,就能360度观赏非遗精品,与传承人“隔空对话”。这象征着吴忠非遗的未来:根,深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枝叶,则蓬勃舒展于现代科技的阳光雨露之中。

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拓展传播推广渠道,努力激发非遗的内在活力,让凝聚着祖先智慧和民族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吴忠这片热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 2025-11-24 ——吴忠市非遗保护中心传承发展工作小记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9657.html 1 深挖资源禀赋 雕琢文化瑰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