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马晓雅:在迷雾中走出多彩人生路

马晓雅解读画作的笔墨技巧。

本报记者 梁 静 文/图

日前,在吴忠市老年大学绘画教室,60多岁的马晓雅正拿着自己的国画作品,给同学们讲解绘画技法。很难想象,这位作品斩获全国多项文学与艺术奖项的人,从小就因先天性眼部疾病视力受损,还经历过辍学、家暴、单亲育儿的多重磨难。

“自打记事起,我眼里的世界就是模糊的。视力不好,远处的事物看不清楚,只能凑近或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到。”回忆起童年,马晓雅的语气虽然平静却难掩苦涩。11岁那年,因视力问题和家庭负担,她不得不告别校园,过早地承担起家务。

幸运的是,母亲是一名图书馆管理员,偶尔去图书馆找母亲时,那些带着墨香的书本成了她最好的慰藉。因视力受限,马晓雅阅读时只能将书本紧贴双眼,或是借助放大镜逐字辨认。长时间这样的阅读方式,让她的眼睛酸涩难耐,泪水不自觉地流下来。尽管这样,马晓雅手触碰到书的那一刻,就像找到了新大陆,小说里的跌宕情节、散文中的细腻情感、诗歌里的磅礴意境,都让她沉浸其中。

虽视力不佳,但马晓雅借助放大镜阅读了很多书籍,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她学会坚韧,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她看到希望。阅读不仅丰富了她的知识,更在她心里种下了不服输的种子。

成年后,在家人的多方努力下,马晓雅在吴忠市印刷厂找到一份工作,负责包装箱印刷和成品制作。“这份工作对健全人来说都不轻松,对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马晓雅回忆,车间里粉尘飞扬、机器轰鸣,包装盒制作又脏又累,她的动作比常人慢半拍。为了跟上进度,别人下班了,她还留在车间反复练习,手指被粗糙的纸板磨破出血,简单包扎后继续干活,遇到不懂的技术,就一遍遍请教师傅们,直到熟练掌握。

“那时候我心里就一个念头,不能比别人差,要靠自己站稳脚跟。”凭着这股倔强劲,马晓雅的工作业绩越来越突出,多次被评为厂里的先进工作者。但生活的考验并未就此止步,婚姻的变故给了她沉重一击。30多岁的她带着3个孩子离婚,独自扛起生活的重担,白天在工厂辛苦干活,晚上回家照顾孩子、操持家务,累到崩溃时,她甚至有过放弃生命的念头。

“是文字救了我。”马晓雅说,那些灰暗的日子里,日记成了她的“情绪垃圾桶”。夜深人静,孩子们睡熟后,她借着灯光,把心里的苦闷、委屈和对生活的期盼都一字一句地写下来。睡不着的时候,马晓雅就重读那些曾经激励过她的书籍,看到书中人物历经磨难仍不放弃,她渐渐明白:“父母给了我生命,我就该好好珍惜,不能轻易认输。”

阅读与写作,成了马晓雅心灵的避风港。为了更好地记录和创作,她克服视力障碍学习使用电脑,反复摸索键盘位置,一遍遍练习打字,常常练到手指僵硬。“刚开始打一个字都要找半天,现在指尖能在键盘上灵活跳跃了。”她笑着说。马晓雅不断尝试写作,散文和诗歌曾在《吴忠日报》发表。2015年,她撰写的《我和他的故事》,在全国盲人协会散文大赛中获三等奖;同年,《我们的相遇》斩获宁夏残疾人散文大赛三等奖。2018年至2022年,她的作品在全区老年大学征文活动、吴忠市利通区总工会征文大赛、吴忠市《兵眼看吴忠》散文诗歌大赛中陆续获奖。

退休后,马晓雅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走进吴忠市老年大学,报名学习声乐、绘画和电子琴。“视力不好,学这些比别人难很多,但我喜欢挑战。”学声乐,她靠听辨音准反复练习,独唱节目在比赛中拿了三等奖;从未拿过毛笔的她开始学国画,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回家后刻苦练习,各种调色方法熟记在心,她的国画作品多次获奖,部分还被吴忠市、灵武市文化馆收藏;学电子琴,她牢记琴键位置,指尖在黑白键上摸索出优美的旋律。

如今的马晓雅,身兼吴忠市作家协会会员、吴忠市老年书画协会会员等多个身份。在社区活动中,总能看到她的身影:现场挥毫作画、放声高歌,用才艺给大家带来欢乐;遇到有困惑的同龄人,她会分享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们勇敢追梦,积极面对生活。

“我这辈子,吃了不少苦,但也得到了很多温暖。”马晓雅感慨,“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的关怀、基层残联组织的帮助、亲朋好友的支持,都是我前行的动力。正因为自己淋过雨,就想为别人撑把伞。”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视力的障碍就挡不住追梦的脚步,生活的磨难也磨不掉坚韧的品格。

--> 2025-11-24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9643.html 1 马晓雅:在迷雾中走出多彩人生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