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根植新能源沃土 深耕服务为民之田

——自治区政协常委李立以新能源职业教育点亮数万人梦想

本报记者 郝 婧

10月14日,河南信阳工程职业学院内,立能新能源产业学院的牌子格外醒目。自治区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委员会委员、宁夏中科嘉业新能源研究院院长、宁夏立能新能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董事长李立专程前来,检查这所合作院校的落地情况。

此时,立能新能源产业学院首批“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专业新生刚结束军训,正好奇地打量着走廊里的新能源设备模型、教室中先进的教学设施,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这里,将成为他们学习技能、踏入新能源行业的起点,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李立20余载深耕新能源领域、以职教点亮他人梦想的坚守。

“最初我们培训的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没接触过新能源,要是不学门手艺,只能外出漂泊打工。通过培训,他们被培养成了一名合格的新能源产业工人。”在新生见面会上,李立向学生们讲述自己投身新能源培训的契机,言语间满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从宁夏到河南,从零散培训到产业学院,他始终以职业教育为笔,以社会责任为墨,为无数人送去“照亮生活的一束光”。

2020年,李立在调研中了解到,红寺堡区是宁夏易地搬迁的重点区域,当地农村青年稳定就业难,他立即响应号召前往,成功培训出第一批新能源设备运维人才。看着这批青年凭技能找到工作,红寺堡区政府负责人向他提议:“新能源职业教育能让移民青年稳定下来,有份体面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为啥不办所学校,让更多人加入这个行业?”

这番话让李立深受触动。从学校选址装修、研发实训设备,到熬夜编写教材、设置课程体系,再到四处奔走招生,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为了让更多人掌握技能,他咬牙坚持,即便掏空家底也毫无怨言。

5年间,李立带领团队攻克重重难关,不仅创办宁夏立能新能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还盘活宁夏、甘肃、内蒙古近5万平方米闲置资产,建成4个实训基地。依托这些实训平台,他紧扣新能源产业用工缺口与学员就业需求开展培训,累计培训超5万人次。曾经对新能源一窍不通的“白丁”,经系统培训后,逐渐成长为熟练的新能源运维技能工人,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其中,针对易地搬迁青年开设的新能源运维技能班已举办66期,2252名青年全部实现“离乡不离土”就业,平均月薪超5000元,真正以技能为笔,为搬迁青年绘就了就业增收的幸福图景。

价值不只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要回馈社会、温暖人心。在专注新能源职业教育的同时,李立始终记得作为政协委员、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利通区扁担沟镇渔光湖村是个易地扶贫生态移民村,千余名常住村民面临耕地少、缺支柱产业的难题。为谋生,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李立了解情况后,主动参与民建宁夏区委会组织的捐赠活动,为渔光湖村送去产业扶助金。

这笔资金不仅帮助村子完善了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让村民生活更便利,还推动种养殖产业链升级,助力村民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随着村子发展越来越好,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有人投身种养殖业,有人做起直播带货,村子里重新响起热闹的欢声笑语。

“渔光湖村全体村民向自治区政协和积极奉献爱心的委员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政协为人民、政协委员履职服务为民的担当……”村民饱含感激的来信,让李立真切感受到渔光湖村蓬勃发展的变化。

李立深知,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需要更多专业人才,为新能源职业教育做更多事情的想法在他心中愈发强烈。

李立积极与区内外高校对接,全力推动校企合作,为高校学子提供增长认知的宝贵机会。不仅如此,他还主动走进高校校园开展讲座,为孩子们深入解读“双碳”目标与新能源发展的紧密联系,将“双碳”目标的实现、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前景与新能源专业学生的职业道路巧妙串联起来,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所学专业的价值,逐渐培养起投身新能源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立能新能源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参加立能的培训,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中,李立凭借着对新能源事业的热爱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走出一条以职业教育赋能就业、以公益行动温暖人心的道路。

“新能源职业教育改变的不仅是他们,还有他们背后的家庭。”未来,李立将继续在新能源职业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更多人带来“照亮生活的一束光”。

--> 2025-11-24 ——自治区政协常委李立以新能源职业教育点亮数万人梦想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9614.html 1 根植新能源沃土 深耕服务为民之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