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 敏 文/图
在红寺堡的乡间小路、街头巷尾,经常能看到一个挎着公文包匆匆走过的身影,他就是红寺堡区政协委员、宁夏马家明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应文。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政协委员,多年来,他以律师与政协委员的双重身份奔赴同一个使命:让法治的力量,真正照进普通人的生活;让专业与责任深度相融、彼此赋能,既以法律专业守护个体权益,更以参政担当助力社会公平正义。
提案之中见民生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基本功。多年来,王应文的每一件提案、每一篇社情民意信息,都来自实地观察与面对面的交流。
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持续扩容,尤其是红寺堡区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老百姓因接送孩子等出行需求发生新变化,电动三轮车、四轮车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当地城市道路交通中部分人群的主要代步工具。
“这也导致红寺堡区街头电动三轮车、四轮车事故频发。”王应文说,为了将这一现象摸清摸透,2022年初春,他连续3周蹲守交通路口,详细记录下87起电动车交通违规行为,深入剖析问题根源。他发现,这类车辆驾驶者多为无驾驶证的老年人,交通意识薄弱,且缺乏相应的监管,导致拥堵与事故高发。为了推动相关问题得到解决,他撰写提交了《规范三轮四轮电动车管理建议》的社情民意信息,被相关部门采用,促使红寺堡区开展电动三轮车、四轮车专项整治。
一次在洗车时的细心发现,促使王应文开展了一次对水资源利用问题的深入调研。红寺堡区地处干旱带,水资源极其宝贵。个别洗车店违规开采地下水,加剧用水紧张。为此他暗查了多个洗车店,走访相关部门,并据此撰写了《遏制违法开采地下水建议》的提案,提出提升用水效率、加强监管、关停违规取水点等多个建议,为切实守护地下水生命线积极建言献策。
法援路上显担当
作为律师,王应文长期致力于法律援助,无偿为经济困难群体代理案件、提供咨询。10年间,他办理法援案件500余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超过2000万元。他立足律师本职,恪尽委员职责,从专业视角履职建言,将办案中发现的社会问题,剖析提炼、精准转化为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
红寺堡区地处宁夏枸杞黄金种植带核心区域,全区2.5万亩枸杞年产3700吨干果,支撑着万余家庭的季节性生计。有一年,因供应商提供的枸杞苗有问题,红寺堡区部分老百姓栽种2年后,枸杞树枝杈疯长,不见挂果,损失严重。王应文义无反顾地为枸杞苗绝收农户维权,奔波于枸杞田与实验室间,赶赴银川找农科专家进行鉴定。最终不仅胜了官司,还根据这一事件提交了《加强特色农业种子监管建议》的提案,从源头上推动行业规范,受到百姓拍手称赞。还有一次,红寺堡某中学的一名学生经过教学楼时,被教学楼上的高空坠物砸伤。当学生起诉学校时,王应文不仅无偿代理这一案件,帮受害人争取赔偿,更以此为由撰写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推动红寺堡区进行校舍安全大排查,杜绝类似隐患。
最令人动容的是,王应文帮助23户葡萄种植户追回27万元欠款。当时责任方公司负责人远逃山西,王应文以政协委员身份跨区域协调,最终找到当事人,顺利完成调解工作。
“法律从不是束之高阁的‘奢侈品’,而应是每个人伸手可及、安心可依的‘保护伞’。对政协委员而言,这份法治守护更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要用实际行动让法治温度真正惠及更多群众。”在王应文看来,律师的法律专长为政协履职筑牢了根基,能以专业视角看透问题本质,让提案既有法理支撑,更贴合民生痛点、回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对接社会治理需求;政协委员的参政平台则为律师执业拓宽维度,让人跳出个案看全局,把办案过程中沉淀的法治思考提炼升华为公共政策建议,让法律监督的力量切实转化为推动法治建设的实际行动力。二者同向而行、同频发力,最终成为连接法治实践与民生福祉的坚实有力纽带。
法治星火洒乡土
王应文不仅投身基层法治建设,还在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中创新推出“政协委员工作室+村居法律顾问”模式,把专业的法律服务、普法宣传真正送到群众身边。
在红寺堡区香园村的法治课堂上,王应文用方言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当移民新村的老人因拿到补发的养老金热泪盈眶时,他轻声安慰道:“姨娘,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在护着您。”为遏制高额彩礼之风,他从法律的角度走村串户,为群众宣讲高额彩礼的危害。他认为,法治不仅要解决纠纷,更应预防纠纷。为此,他又在谋划、提出新构想:“建议每个村培养3名‘法治带头人’,他们可以通过组织法治活动、调解矛盾,促进依法办事,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作为普法骨干,以案释法引导群众守法用法,推动形成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氛围。他们还能参与收集民意、表达诉求,协助政府精准施策,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示范引领文明乡风,抵制陈规陋习,助力乡村振兴与和谐稳定。”如今,王应文正带领团队编写《村民法律实用手册》,希望让法律以更亲切的方式进入千家万户,凝聚人心。
“政协委员的建言落地生根时,法治的星星之火就点亮了乡村振兴的路。”这句话印在王应文正在编写的书稿扉页上,也是他履职路上的真实写照。从个案正义到制度完善,从法律咨询到政策建议,王应文表示,将始终以律师的严谨、委员的担当,持续书写着一名基层法治工作者助推民生改善的履职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