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振星) 11月12日,大唐中宁100兆瓦/400兆瓦时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部分主体建筑已封顶,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开展设备安装等关键工序,地下储气库主硐室施工也在全力推进,整体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大唐中宁项目凭借其全人工硐室建设等关键技术,突破“三北”地区的选址限制,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了全新的方案。大唐中宁100兆瓦/400兆瓦时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作为全区十大重点项目之一,被称为“只用空气做工的绿色大号充电宝”,其设计效率超70%,储能时间长、容量大且单位成本低,地下储气库埋深150米,储存介质仅为空气,实现零碳排放与本质安全。
“软岩地质条件下人工地下储气库建设是该项目必须攻克的难点。”大唐中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雷年说,大唐中宁公司立足工程实际,在设计与施工中持续推进科技攻关,协调多家设计与科研单位,解决核心设备制造难题,实现系统效率提升。突破软岩地质条件下的选址限制,应用柔性密封技术,拓展压缩空气储能在“三北”地区的应用边界。“作为国内首套在软岩地质条件下采用全人工硐室建设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宁项目已成功入选国家能源领域第五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示范效应显著。”曹雷年说。
据悉,项目建成投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18亿度,能满足近1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