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孙振星
天刚蒙蒙亮,红寺堡区柳泉乡羊坊滩村一处磨坊里,已传出轰隆隆的机器声。64岁的视力二级残疾人马腾俊站在电动磨面机前,双手探入麦粒堆,一捧、一捻,说道:“这麦子湿度正好,出粉率肯定不差。”他抓起一把磨好的面粉,在指间轻轻揉搓,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虽然看不见麦子的金黄、面粉的雪白,但凭借着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和一颗“亮堂”的心,马腾俊不仅在黑暗中摸索出了一条充满光明的致富路,更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将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
黑暗世界里的生存较量
1962年,马腾俊出生在西吉县兴隆镇一个偏僻的山村,家中兄弟姐妹6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命运的重击在他4岁时降临。
“出了一场疹子,没有及时治疗,后来眼睛就慢慢看不见了。”坐在磨坊旁的小屋里,马腾俊告诉记者,那场疾病夺走了他的视力,也几乎掐灭了他生活中的光。
生存,成了他与黑暗世界的第一场较量。“那时候,没啥太多想法,一心想着怎样才能不拖累别人,让自己吃上一碗饱饭。”黑暗没有吞噬这个倔强的少年,他摸索着走路、做饭……因为不熟悉灶台,他的手被烫伤了一次又一次。尽管如此,他仍然咬牙坚持练习,一点点适应,直至能独立做饭。
现实中的生存问题解决了,但渺茫的未来又让马腾俊陷入了沮丧。
转机出现在24岁那年。他听村民说磨面能谋生,决定试试。“看不见机器长啥样,全凭听和摸。”回忆起学艺之初,马腾俊说,“投料快了慢了都不行,水分添加多少也难掌握,没少出麻烦。”但他硬是靠着手揣、脑记、心琢磨,将复杂的操作流程刻进了脑海里,很快就能独立操作磨面机了。
“当时在老家,政府免了我的电费。”马腾俊说,雪中送炭的惠民政策,不仅给了他温暖,更让他感到了一份踏实——“有党和政府支持,我有啥理由不好好干?”
诚信经营,质量为先,他磨的面粉以质优价美逐渐赢得了乡亲们的口碑。靠着这门手艺,他不仅实现了“不拖累别人,吃上一碗饱饭”的初心,还娶妻生子,组建了家庭。
土坯房里重燃致富梦
2005年,马腾俊一家五口响应国家生态移民搬迁政策,从西吉县搬到了红寺堡区羊坊滩村。
“刚搬来那会儿,住的是不挡风的土坯房。”说起那段艰苦的岁月,马腾俊记忆犹新,“风一刮,沙子能直接吹到屋里的饭碗中。”眼前是未知的黑暗,身后是破败的土房,家里还有3个年幼的儿子,压力如山般袭来。
在当地残联的帮助下,不服输的他购置了设备,把磨坊又开了起来。羊坊滩村村民王俊梅是马腾俊的老顾客了,她告诉记者:“他们家磨的面,又好又实惠。这么多年,从来没出现过缺斤少两的情况。虽说他眼睛看不见,但他的生意做得很‘亮堂’。”
“亮堂”二字,是乡亲们对马腾俊最高的评价。这份信任,源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诚信经营。靠着磨坊的稳定收入和全家人的勤劳,马腾俊一家终于在2014年推倒了土坯房,翻盖了新磨坊,还添置了新设备。
“那时候欠下了9万元外债。”马腾俊说,但这笔债并没有压垮他,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他相信,“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扩大生产后,他更忙了。不仅磨面,还在磨坊外添置了粉碎机,搭配出售麸皮、油渣,操作饲料混合机。家里还养了5头牛,妻子担任村里的保洁员,大儿子外出务工,一家人种了10亩玉米、3亩黄花菜……在全家共同努力下,两年后,9万元外债全部还清。
尽管日子有了起色,但和普通人家相比,马腾俊一家仍未脱贫。
“亮堂人”的感恩与回响
2014年,经当地民政工作人员精准摸排,马腾俊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更多的部门汇聚合力,帮助他和其他有需要的残疾人、困难家庭提升生活品质。
马腾俊并未安于现状,要对磨坊进行升级改造,提升产量。一次偶然的机会,红寺堡区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困境和需求。“我们上门查看了情况,发现他原有的电力设备已经跟不上生产需求了。”红寺堡区供电公司一位当时参与改造的员工回忆道,“我们很快为他更换了变压器,装上了新的配电箱和开关并免除所有费用。”电力足了,磨坊的产量显著提升,经营步入了快车道。
2020年3月,马腾俊一家成功脱贫摘帽。他随后又在磨坊的基础上新增了油坊,收入一年比一年可观。2022年,他家的墙上又添了一项荣誉——红寺堡区第四届“我们身边的好人”诚实守信模范。在家中,马腾俊用手轻轻抚过证书封面,虽然看不见上面的字,但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光荣。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离不开好心人的帮助。”马腾俊说。如今,他有了更大的“梦想”:不仅要继续诚信经营,更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经历去鼓励和帮助更多像他一样身处困境的人。
“我要告诉他们,眼睛看不见不怕,心里不能没了光亮。只要自立自强自信,肯干、敢干,日子就一定能出头。”马腾俊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正用实际行动,与乡亲们一起,为红寺堡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贡献着那份独特而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