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破解“三大短板” 让传统文化浸润幼儿心灵

——宁夏12345热线转办银川市、贺兰县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助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效

本报记者 陈 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是筑牢文化根基、培养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近日,银川市政协、贺兰县政协通过宁夏政协数字智能化平台提交社情民意信息《关于补齐“三大短板”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幼儿教育的建议》,宁夏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将此件转办至承办单位。自治区教育厅高度重视,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幼儿教育。

“课程‘重形式轻内涵’,教学方式脱离儿童认知规律,教育资源配备不足。”银川市政协、贺兰县政协反映,当前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三大短板”。主要表现在,一些幼儿园将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经典诵读、传统美术、传统曲艺、传统节日等,未转化为幼儿可理解的生活场景。在组织相关活动时,忽略幼儿的本能、兴趣和成长需要,存在背诵、模仿、道德说教等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小学化”倾向。幼儿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水平不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学习,难以保障在幼儿中有效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这些短板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难以真正触动幼儿心灵,制约了文化传承的实效性。”社情民意信息直指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的弊端,建议优化课程设计,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按照幼儿年龄阶段和发展水平,对所选教育内容进行选择、整理、分类和加工。在幼教职业教育培训中,开设教师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增强教师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加强教师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注重在日常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找准幼儿的兴趣、想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点,通过提问、讨论、对话等方式,帮助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自治区教育厅在答复中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与构建文化认同的必然需求。近年来,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我区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案》等,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我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紧密结合时代精神,遵循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阵地作用,指导幼儿园通过开发园本课程、组织“开学第一课”系列主题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园活动以及设计主题游戏等方式,开展启蒙渗透式教育,实现文化浸润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帮助幼儿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与魅力。

针对社情民意信息所提建议,自治区教育厅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加强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通过生活参与、多样游戏和专项区域活动等途径,让幼儿在动手操作和体验探索中感受理解传统文化;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课程评价与改进。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传统文化进园活动,指导幼儿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园内文化建设。强化教师队伍研训,在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帮助教师熟悉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幼儿园邀请专家开展诗词、戏曲、书法、民俗文化和非遗技艺等培训,鼓励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自治区教育厅表示,将持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实践效果,不断调整优化工作举措,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实效,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新一代奠定坚实基础。

--> 2025-11-10 ——宁夏12345热线转办银川市、贺兰县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助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效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8917.html 1 破解“三大短板” 让传统文化浸润幼儿心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