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婧
“土地入股后,不仅有保底租金,年底还能分红,在合作社打工每月还有3000元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近期,在原州区彭堡镇新星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农户王建国向调研人员分享着增收喜悦。
为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县创建,今年,原州区政协组建专题调研组,深入田间地头、合作社、企业车间,用脚步丈量民生,用倾听收集民意,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协作曲”。
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原州区新星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彭堡镇宏科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头营镇马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三营镇甘沟村绿色标准化枸杞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走访、现场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原州区联农带农机制运行、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合作社作用发挥、联农带农机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情况。
除了实地走访,调研组还多次召开座谈会,邀请龙头企业代表、合作社负责人、村干部及农户代表围坐一堂,畅聊发展现状、困难与诉求。
“我们合作社种了200亩冷凉蔬菜,现在只能卖到周边市县,要想卖到外地又缺冷链物流,菜运到地方就不新鲜了。”“部分农户觉得土地流转后就没了‘根’,担心以后合作社经营不好,自己既没地种又没收入,所以不愿意流转。”“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合作社缺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想请专家来培训,又找不到合适的资源。”座谈会上,大家纷纷说出经营中的难题、发展中的困惑。委员们一边认真倾听,一边对冷链物流建设、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人才培训等问题进行详细记录,现场与相关部门代表沟通,初步探讨解决思路。
截至目前,原州区已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5家,累计备案农民专业合作社630家、家庭农场368家,各类经营主体吸纳1881名农户参与全产业链生产,截至7月底实现务工收入3895.66万元,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原州区政协召开“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县创建”专题协商会。
会上,委员们结合调研所得,围绕政策支撑、利益联结、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近年来原州区在联农带农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带农机制与政策扶持相挂钩、以工代赈等创新举措,让农户切实享受到了发展红利。但同时,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足、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人才支撑力度不够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经过深入协商,会议形成协商报告。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报告建议,实施主体培育工程,打造乡村振兴“领头雁”,通过梯度培育、政策扶持、融合发展提升经营主体实力;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筑牢共同富裕“压舱石”,规范订单农业、优化利益分配、健全风险共担体系;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培育乡村振兴“新引擎”,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强化政策要素保障,打造持续发展“助推器”,加大财政支持、创新金融服务、强化人才科技支撑;提升农民参与能力,激活内生发展“原动力”,加强宣传引导、开展技能培训、完善参与机制。
这份凝聚着各方智慧的协商报告,不仅是对原州区联农带农工作的全面总结,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县创建的行动指南。原州区将继续细化落实各项举措,让联农带农的纽带更牢固,让农户的增收路更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