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巧解千家结 共筑安居梦

——利通区上桥镇新民社区“两个巧解”工作模式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本报记者 邓 蕾

利通区上桥镇新民社区成立于2020年6月,是移民集中安置小区。近年来,面对人员结构复杂、服务诉求多元的现实难题,社区探索实施巧排查、巧调解“两个巧解”工作模式,通过分类治理、精准协商、多元共治,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型升级。今年以来,社区累计通过协商化解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问题13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

“巧排查”织密协商网 议事平台建在居民家门口

“移民群众最初搬来时,难以适应新环境,社会融入度低、归属感不强,甚至出现移民群众与本地居民的矛盾对立。”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晓玲坦言。这种状态曾让物业公司望而却步,上访投诉频发。

破局的关键,在于把协商议事平台建在居民身边。社区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广泛了解移民群众参与治理的意愿,推选威信高、有能力的移民代表成立“红色业委会”,其中党员占比超50%,实现社区党组织与业委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构建“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红色业委会、单元红管家”的纵向协商架构,开展“居住在社区、奉献在小区、服务在楼道”亮旗行动,让移民群众从治理旁观者变为协商参与者,强化主人翁意识。

不久前,“地下道堵塞多日,臭味都飘到家里了”的一条诉求出现在社区网格群。网格员马红梅立刻响应核查,发现是主管道建设位置不当导致,而更换工程涉及开挖地面、协调施工等诸多难题,远超社区独立处置能力。社区党支部迅速启动协商机制:先通过线上微信群收集受影响居民的核心诉求,梳理出“尽快止臭、最小化影响生活、彻底解决隐患”三大关键诉求;再组织线下议事厅会议,邀请红色业委会成员、居民代表、临时物业负责人共同商议,形成“上报上级争取项目支持+临时疏通缓解异味”的初步方案。杨晓玲带着协商梳理的诉求清单和初步方案,多次向上级部门汇报沟通,最终争取到“为民办实事”项目——海绵城市防洪排涝改造工程落地,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协商时社区把我们的意见一条条记下来,还当场明确了处理的时间,这种被重视的感觉特别好。”居民王玉感慨道。

“我们依托‘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建立‘网格员每日巡查+楼栋长每周反馈+居民随时平台反映’的排查体系,让协商诉求早发现、早收集。”杨晓玲介绍。社区还制定了《议事协商事项申请单》,居民可通过线上小程序或线下驿站填写诉求,明确事项名称、涉及人群、期望结果等信息,方便社区精准对接协商。

这种“线上微信群+线下议事厅”的双渠道模式,让居民诉求的响应时间从平均48小时缩短至2小时,真正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的转变,为“有事好商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巧调解”聚多元合力 情理法理共解千家结

排查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如何高效、和谐地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新民社区的“巧调解”,精髓在于从“单一处置”升级为“多元协同”,让专业力量和群众智慧共同融入协商过程。

针对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社区“高频”问题,新民社区创新运用“3456”协商议事法,并引入“三官一师一员”,由法官、警官、检察官、律师、社区调解员组成“调解智囊团”,为基层协商注入专业力量。

上桥人家小区居民曾因“楼上孩子跑跳噪音大,影响老人休息”引发争吵,双方互不相让。社区启动“巧调解”机制,先安排调解员入户走访,分别倾听双方诉求:楼上家长坦言“孩子精力旺盛,白天没时间看管”,楼下老人则表示“有高血压,需要安静休息环境”。随后组织“三官一师一员”团队上门协商。律师从民法典相邻权角度,阐释“不动产权利人应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处理相邻关系”;警官补充说明噪声扰民的相关规定,社区调解员则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提议“工作日12时至14时30分、21时后控制孩子剧烈活动”,并分享了其他小区“铺设隔音垫、制定亲子活动时间表”的协商案例。法理与情理的双重引导,让双方敞开心扉沟通,最终达成共识:楼上为孩子购买隔音垫,每天固定时段带孩子到小区游乐区活动;楼下若遇特殊情况,可通过单元红管家及时沟通。协商后社区还跟进回访,确保约定落实到位。

前段时间,润翔东苑小区居民曾因电梯费上涨陷入僵局,物业与业主各执一词:业主认为“2楼不怎么用电梯,不该全额缴费”,物业则表示“电梯运行维护成本需全体业主分摊”。社区当即召开现场协商会,邀请法官、律师、红色业委会成员、物业负责人及20余名业主代表参会。会上,律师详细解读《物业管理条例》中关于物业服务费的相关规定,用小区电梯年检报告、维护成本清单等数据,说明电梯费定价的依据;业委会成员现场征求业主意见,梳理出“透明收费明细、定期公示收支”的补充诉求;物业承诺每季度在小区公示电梯维护收支情况,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在充分沟通协商后,双方同意按照物业合同约定执行费用标准,物业则额外增加服务承诺,一场潜在的群体性矛盾消弭于无形。截至目前,新民社区已通过此类协商化解物业纠纷45起、邻里矛盾12起。

在锦都城小区“幸福邻里”网格党群服务驿站,社区将“微网格”收集的难点问题,通过“联合党委”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办结清单,精准转交相关职能部门协商办理。针对房屋漏雨、下水堵塞等民生“关键小事”,社区采用“简单议题微议事、复杂议题中协商、重大议题大评议”的三级协商机制:涉及单个家庭的简单问题,由网格员牵头现场协商解决;涉及多个家庭的复杂问题,邀请楼栋长、业委会成员共同商议;涉及全小区的重大问题,则召开业主代表大会投票表决。

“大家一起坐下来协商,把话说开、把理讲透,矛盾自然就化解了。”人民调解员张大爷说,社区组建的红色管家团和人民调解员队伍,已利用数字社区闭环解决矛盾纠纷215件。身边的“和事佬”正成为激活协同共治的活跃“细胞”。

“新民社区以协商为核心的‘两个巧解’治理经验,通过多元协商破解了移民群众社会融入、就业收入、基层治理三大难题,兼顾‘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大幅提升了居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利通区委社会工作部主要负责人表示。如今的新民社区,协商议事常态化、矛盾化解高效化、服务供给精准化,小区面貌持续改善,居民笑脸日益增多,在移民安置小区和老幼共居社区两大“责任田”上,交出了一份充满协商温度与治理质感的民生答卷。

--> 2025-11-10 ——利通区上桥镇新民社区“两个巧解”工作模式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8903.html 1 巧解千家结 共筑安居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