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凡
“如果,能把海水喝干就好了”“海峡隔两岸,家书十余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这是一本精选收录17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跨越台湾海峡往来信件的著作《两岸家书》。今年10月,随着一部严肃的谍战剧《沉默的荣耀》与一首诙谐的网络歌曲《没出息》,在两岸不约而同地掀起热潮,成为跨越海峡的文化现象。在时下热门作品不断道出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所趋与人心所向的社会背景下,阅读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组织编写的《两岸家书》,更加能精准地触动两岸民众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脉搏,感受两岸同胞一家亲的儿女情长、家国大义。
在《两岸家书》一书中,收录有科举史上最后一位台湾省籍进士汪春源的家书。1895年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汪春源愤而参加“公车上书”,公开反对《马关条约》的屈辱条款。在大陆为官、居住期间,汪春源与台南的家人屡有书信往来,对海峡那边发生的点点滴滴关切在心。静心品读《两岸家书》,从一封封家书中更能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更加期盼两岸真正团圆的那一天的到来。尤其是通过社交平台回流台湾并迅速掀起热潮的歌曲《没出息》,竟是由一名从宁夏走出的音乐人王搏所创作,作为宁夏地区的政协委员,无论是阅读《两岸家书》,还是观看谍战剧《沉默的荣耀》,抑或聆听歌曲《没出息》,都能深感政协委员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关切”,必须及时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并能够结合专业所长深入思考,通过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等方式,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拉近两岸人民距离。
品读《两岸家书》,翻阅的是历史珍档,感受的是两岸同胞的血脉羁绊。书中有台湾同胞为寻亲辗转第三地寄信,更有因两岸相隔错过亲人、信到时已天人永隔的遗憾。一封封信件的传递标志着海峡两岸实现了全面、直接、双向通邮,信件本身也是满怀归乡的期盼,令人动容。《两岸家书》一书的出版,是以“小切口”撬动“大叙事”、用“家常话”讲透“大道理”,能推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让两岸命运与共、文化同源共流的历史逻辑与文化根脉,在情感共鸣中直抵人心,这一切无不给予政协委员极大的启发:两岸最重要的是多沟通多交流,一家人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家人的问题还是要留在家里面解决。
跨越海峡的情感共鸣,根源在于我们同根同源的文化母体。当两岸的年轻人因为同一部剧集而热烈讨论,因为同一段旋律而自发传唱,因为同一本著作而产生共鸣,这更像是一场以作品为媒介的“文化认亲”“情感认亲”,是两岸民间互动交流的生动缩影。这些看似微小的互动瞬间,实则是两岸同胞心灵相向而行的坚实脚步,潜藏于血脉中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被悄然激活。文化的温度足以融化隔阂,共同的情感能够跨越海峡,它们无声却有力诉说着一个事实: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一家人,血脉中流淌着共同的历史与未来。
我们常读《两岸家书》,读的不仅是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生活方式,更是时刻提醒自己两岸话题是需要我们持续关注的,激励自己要持续为两岸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倾心尽力,督促自己要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学深悟透、学以致用,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协商议政能力,积蓄新知新觉之功,更好地为促进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厚植促进祖国统一尽一份力。
(作者系金凤区政协常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