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从宁夏走出的文学“摆渡人”

——访《中国校园文学》杂志主编徐峙

本报记者 孙振星

在当代中国文学与出版领域,《中国校园文学》杂志主编徐峙是一位沉静而坚定的耕耘者。在无数怀揣文学梦想的青年与少年心中,他更像是一位带来希望与转机的“摆渡人”。他的足迹,从宁夏中卫的乡间小路启程,一路延伸至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殿堂,深耕于影响深远的媒体与出版岗位。

根脉:渠畔记忆与离乡火车

一个人的性格底色,往往在童年时期便已铺就。对于徐峙而言,这块底色的名字叫“坚韧”与“善良”,它们深深烙印在家乡人的身上。

回忆起童年,徐峙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至今记忆犹新的傍晚。“那年我大概6岁,当时天快黑了,母亲还没回家,我有点害怕,就沿着乡村小路一边哭一边找。”几里长的路,对一个孩童而言,是无尽的恐惧与未知。他一边走一边哭,浑然不知前方几十米处的七星渠,正潜藏着致命的危险。就在这片漆黑与无助中,一个骑自行车路过的身影停了下来,那是他刚从田里劳作回来的母亲。“当时母亲还以为是谁家的小孩走失了。”徐峙说。在他跟母亲四目相对时,母亲才发现是他。

“母亲无意中的善良之举,救了自己的孩子。”多年后回想,徐峙如此总结。这个画面,如同一个温暖的隐喻,不仅守护了他的生命,更塑造了他一生的行为准则。“这个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童年,并深刻影响了我的性格,让我始终心存善念。”徐峙说。现在,他有一个自然而然的习惯,看见路边哭的孩子,总要停下来看一眼。这份源自生命本能的善意,日后升华为他职业生涯中扶持、提携文学后辈的博大情怀。

1996年9月,18岁的徐峙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远行。他从中卫中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怀揣着憧憬与不安,踏上了北上的绿皮火车。站台上,看着母亲偷偷抹眼泪,让他离乡的心更酸涩。那一刻,激动与惶恐交织,对广阔天地的向往与对故土亲人的眷恋,如同火车铿锵的车轮,反复叩击着他的心扉。

筑梦:文学事业的耕耘与守望

北京的求学生涯,为徐峙打开了通向更广阔世界的大门。从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他经历了两年“北漂”的历练后,考回母校攻读研究生。这段经历锤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更加明晰了前行的方向。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开启长达14年的媒体生涯。

徐峙从记者、编辑做起,逐步成长为副刊部副主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大地文学》执行主编。这不仅是职务的变迁,更是一段将个人理想融入公共事业的深耕历程。他采写了数十万字稿件,荣获了中华宝石文学奖。

然而,比起个人荣誉,徐峙更大的成就感来源于“为他人筑梦”。他策划创办《大地文学》,策划出版《国土资源作家文丛》20余部,策划开展“大地诗心”全国乡土诗歌大赛、读书大赛等活动近百次。他像一位勤恳的园丁,在一片看似“非文学主流”的土壤里,悉心浇灌着基层作者的文学梦想。

2019年,徐峙调任作家出版社,担任《中国校园文学》杂志主编。他的舞台从“国土资源”转向“校园”,服务的对象变成了更年轻的下一代。他创办《中国校园文学·青年号》,发起教师文学笔会、大学生诗会、“未来作家青苗计划”等一系列活动,让刊物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在这里,他的“摆渡人”角色体现得更为深刻。他不仅发现文学“新苗”,更用文字的力量帮助困境中的少年。2020年,他发现了一名来自内蒙古乌兰察布的17岁女孩的诗稿,文字非常有灵气。了解到她未曾上过学的情况后,徐峙立刻安排编辑将其所有诗作整理出来,在刊物上发表五个整版,并邀请著名评论家撰写专评,他还专程赴乌兰察布看望她。

作品的推出引起广泛反响,也改变了女孩的命运。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她得以进入大学旁听,被内蒙古大学文研班录取。去年,徐峙为这个女孩策划出版了人生第一本诗集《三天过完十六岁》。如今,她已是签约作家,真正用文学赢得了人生的尊严与方向。

“还有一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患上抑郁症,在《中国校园文学》发表过作品后,他们找到了存在的价值。”徐峙说,“这让我感觉我的工作更有意义、有价值。”从扶持基层作者到帮助困境少年,他始终践行着童年那个傍晚学到的功课:看见那些在“路边哭泣的孩子”,停下来,伸出有力的手帮帮他们。

回响:游子的乡愁与反哺

游子的身份,意味着地理上的远离,但心灵始终与故乡同频共振。离开宁夏近30年,徐峙从未忘记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用自己的方式——文学与出版,持续不断地回馈着家乡。

在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工作期间,他多次以记者身份回到宁夏采访,撰写了十多篇反映宁夏发展与风土人情的新闻和文学作品,在《中国国土资源报》《地球》等国家级媒体上发表。他用手中的笔,将宁夏的故事讲述给远方的读者。

到作家出版社后,徐峙手中的平台和资源更为广阔,对家乡的反哺也更为深入。他策划组织“《中国校园文学》西部助学行”,带领作家团队走进固原五中举办公益讲座,并为学生们捐赠大量文学期刊,为西海固的孩子们播撒文学的种子。

徐峙还积极推动与宁夏本土文学力量的合作,与宁夏作家协会合作开展“宁夏文学周”活动,提升了宁夏文学在全国的能见度;与石嘴山市委宣传部合作开展“石嘴山少年作家班”活动,悉心培养家乡的文学后备力量。他还积极参与“西海固文学现象”调研,为这一重要的文学地域名片贡献智慧。

在徐峙的大力推介下,《中国校园文学》的版面上,宁夏作家的作品频频亮相,先后刊发数十篇之多。其中,西吉作家单小花的作品《樱桃树下的思念》经由《中国校园文学》发表后,荣获宁夏文艺奖。这不仅是作者个人的荣誉,也是徐峙通过国家级平台助推家乡作家走向更高舞台的生动例证。

从一个人走出宁夏,到带领一支支文学队伍回到宁夏;从一个人笔下的宁夏印象,到帮助一批批宁夏作家和学子实现梦想,徐峙完成了一个从“走出”到“走回”的循环。他的初衷朴素而深沉:对故乡的眷恋,对那片土地上人们的责任,全部化作了一场场“有意的”、持之以恒的温暖奉献。

--> 2025-10-24 ——访《中国校园文学》杂志主编徐峙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8040.html 1 从宁夏走出的文学“摆渡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