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一颗石榴籽”串联民族情 温暖困境儿童成长路

——西夏区朔方路街道汇聚各民族资源创新困境儿童帮扶工作机制

本报记者 韩瑞利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句生动的比喻,在西夏区朔方路街道的基层实践中,化作了守护困境儿童的温暖行动。近年来,朔方路街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石榴籽一家亲”理念,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困境儿童帮扶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机制创新汇聚各民族资源、以情感联结搭建跨民族桥梁、用文化浸润凝聚共识,让不同民族的爱心力量拧成一股绳,为辖区30名困境儿童铺就了一条充满温情与希望的成长之路。

各族“合伙人”共织保障网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孩子能顺利入学,还拿到了助学金,多亏了街道和这些热心的商户。”来自河北省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马先生,谈起孩子的上学问题时满是感激。此前,他因户籍问题迟迟无法为孩子办理入学手续,家庭经济压力也让他对孩子的教育前景忧心忡忡。朔方路街道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启动跨部门联动机制,联合西夏区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门,不仅顺利解决了孩子的入学难题,还为其申请了“四个一万”助学补贴。这只是街道“精准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朔方路街道,网格化管理不仅是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更是困境儿童帮扶的“信息中枢”。街道依托9个社区网格,组织干部职工、党员志愿者定期开展“敲门行动”,用脚步丈量每一户困境儿童家庭的需求,详细记录孩子的家庭状况、学业进度、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为30名困境儿童建立起“一人一档、动态更新”的帮扶台账。在此基础上,街道创新推出“社区合伙人”模式,打破民族、行业、地域界限,成功整合了包括商户、企业、高校、医院在内的50余家单位资源,形成了一张覆盖“衣、食、学、医”的多民族帮扶网络。

“我们的‘合伙人’里,有卖牛羊肉的马老板,每次义卖他都主动捐出最好的肉品;有开超市的张大姐,逢年过节就给孩子送文具和生活用品;还有北方民族大学的老师,专门为少数民族困境儿童设计学业辅导方案。”街道民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通过“社区合伙人”发起的慈善募捐、爱心义卖等活动,已累计募集善款3万余元,捐赠书籍、衣物、学习用品等物资价值超1万元,不仅为8户像马先生这样的务工家庭解决了子女入学问题,还为5名残疾儿童申领了康复补贴,让每一个困境儿童都能感受到来自不同民族“家人”的关怀。

跨民族“爱心爸妈”搭桥梁 点亮孩子心灵之光

“王妈妈,这是我画的民族团结手抄报,好看吗?”每逢周末,10岁的汉族女孩小雨(化名)都会准时来到少数民族居民王品家中,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小雨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一直跟着奶奶生活,性格内向的她很少主动与人交流。自从街道启动“结对认亲”活动后,退休教师王品便主动报名成为小雨的“爱心妈妈”,每周都会抽出时间陪小雨读书、画画,带她参加社区活动。渐渐地,小雨的脸上笑容多了,也变得开朗起来。

在朔方路街道,像王品和小雨这样的跨民族“亲子结对”还有很多。为了弥补困境儿童情感陪伴的缺失,街道创新推出“多维结对”模式,动员党员干部、退役军人、居民家庭、高校志愿者等群体,与困境儿童结成“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帮扶对子,通过“爱心爸妈”日常陪伴、节日团聚、心理疏导等方式,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跨越民族、连接心灵的桥梁。

北方民族大学的维吾尔族学生阿依古丽,是“天使守护计划”中的一名志愿者,她负责帮扶的是9岁的少数民族男孩小磊(化名)。小磊因家庭变故变得沉默寡言,阿依古丽便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每天陪他练习普通话,教他唱民族歌曲,还带他参加学校的“民族文化节”。“现在小磊不仅愿意与人沟通了,还会主动给我讲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我们就像真正的姐弟一样。”阿依古丽笑着说。截至目前,街道已组建起由汉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组成的“爱心爸妈”队伍,累计开展课业辅导、心理疏导、情感陪伴等活动200余场,覆盖包括困境儿童在内的47名儿童,其中跨民族结对比例超过60%。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结对认亲,让孩子感受到‘第二个家’的温暖,也让不同民族的家庭在相处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西夏区人大代表、汉族居民张富想不仅结对帮扶了一名回族困境儿童,还动员身边的朋友加入“爱心爸妈”队伍。在她的带动下,5个不同民族的家庭形成了“接力帮扶”小组,定期轮流陪伴孩子,用点滴行动诠释着“各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民族团结种子入童心 筑牢成长精神根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朵‘石榴花’代表什么吗?它象征着我们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朔方路街道“民族知识课堂”上,非遗传承人贾淑琴拿着自己的剪纸作品,向孩子们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这样的场景,在街道的文化活动中已是常态。

为了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朔方路街道将文化浸润作为困境儿童帮扶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辖区内的文化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街道依托柴油机厂工业遗址、三线建设纪念馆等红色资源,邀请汉族老工人、回族老党员为孩子们讲述不同民族共同建设家园的历史;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展剪纸、刺绣、泥塑等非遗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各民族文化的魅力;结合春节、开斋节、古尔邦节、中秋节等节日,组织结对家庭共庆佳节,一起包饺子、炸油香、做月饼,在欢声笑语中增进文化认同。

“我最喜欢参加‘民族团结手绘长图’活动,我画了龙、蒙古包。”12岁的哈萨克族男孩叶尔波力是街道“石榴花开”少儿文化队的成员,他不仅经常参加社区的文化活动,还通过“石榴花开大喇叭”平台,用童声讲述自己的故事。“大喇叭里每天都会播孩子的声音,有讲民族团结故事的,有唱民族歌曲的,还有分享学习心得的。”街道宣传干事介绍。截至目前,“石榴花开大喇叭”已播出儿童节目70余期,开展非遗体验、民族知识课堂等活动近百场,覆盖辖区所有困境儿童,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将继续深化‘一颗石榴籽’帮扶模式,整合更多跨民族资源,开展更具特色的民族团结活动,让每一个困境儿童都能在民族团结的阳光下健康成长。”朔方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在朔方路街道,“石榴籽一家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了各族群众携手帮扶的实际行动,化作了困境儿童脸上绽放的灿烂笑容,在基层沃土上谱写着一曲民族团结与爱心传递的动人乐章。

--> 2025-10-24 ——西夏区朔方路街道汇聚各民族资源创新困境儿童帮扶工作机制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8023.html 1 “一颗石榴籽”串联民族情 温暖困境儿童成长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