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经自治区党委批准,“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耦合协同发展”被列为2025年自治区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协商议题,汇智聚力为打好我区能源安全绿色发展攻坚战作出政协贡献。
6月18日,自治区政协召开“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耦合协同发展”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调研协商启动会。自治区政协组成4个调研组分赴五市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展调研,重点了解我区“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供需协同情况,能源供应体系、电力系统建设、要素保障及产业绿色低碳耦合协同发展等情况,为高质量协商议政打下坚实基础。
解“储”“网”之困 谋“绿”“新”之变
第一调研组聚焦银川和宁东“两新”建设和产业转型协商建言
本报记者 李 莹 文/图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关键。宁夏地处西北腹地,新能源资源非常丰富,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有利于激活新能源禀赋,撬动产业升级,为新型工业化筑基。
7月24日和8月21日,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雍、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王和山率队,带领部分自治区政协委员,民建宁夏区委会、自治区工商联相关负责人及相关专家学者组成第一调研组,赴银川市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全面了解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绿色低碳耦合协同等方面的情况。
调研前,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收集相关资料汇编成册印发给调研组成员,并在前期召开的委员培训班上邀请了清华大学教授和区内专家作专业辅导解读,让大家了解相关背景,做足准备“功课”。
带着问题和思考,调研组前往新能源企业、工业园区、重点项目现场实地走访,既听取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情况,也倾听企业家诉求,征询专家学者专业见解,深入分析情况,细致“解剖麻雀”。
走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煤化工产业绿电园区,调研组详细听取了项目规划与建设进展。据介绍,该园区规划新能源总规模达612万千瓦,将分4年逐步建成。“项目投运后,每年可发绿电30亿千瓦时,能节约标准煤96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226万吨。”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委员们频频点头,认为该项目将实实在在地为宁东基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的绿色动能。
在国能(宁夏宁东)绿氢能源有限公司,大家重点关注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一期制氢站项目,了解到该项目不仅承担国家重点专项的适应新能源波动的电—氢—化耦合系统柔性调峰技术课题研究和示范工程实证,还深度参与氢能生产在新型电力系统内的电网友好性研究,实现了氢能数字化生产,光伏、制氢、储运、加氢一体化运营,对项目推动煤化工绿色转型发展高度认可。
银川南智慧充电服务示范中心是西北首个集风、光、储、充、放及客户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中心,这里的布局与运营情况备受关注。工作人员现场介绍:“中心依托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制定三种风能与太阳能的储存、充电及释放资源协同优化方案,有效减轻了电网在高峰时段的负担,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委员们一边听一边查看充电桩运行情况,对智慧充电模式充分认可,肯定了项目对城市交通绿色转型提供的可借鉴经验。
……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开展工作推进会、专题会议、协商座谈会、专家协商会,通过委员们讨论交流,专家学者们专业分析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回应解答,逐步深化了对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重要意义的认识,让委员们胸怀“国之大者”履职尽责,为推动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广泛凝聚起各方智慧和力量。
调研组建议,要强化统筹协调,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电灵活性深度改造与合理新增,加快推进已备案储能项目前期及建设工作,拓展新能源外送空间。要优化电网建设,提升电网调节能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提升电网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削峰填谷,降低电力负荷峰谷差。要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产业耦合协同发展,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建立健全新能源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创新机制与政策,突破新兴产业发展瓶颈,科学编制绿电园区规划,大力推动氢能绿色发展应用,积极发展新型储能产业。
每一步走访调研都紧扣“双碳”目标的时代命题,每一项建议举措都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内核。第一调研组以破困局的勇气、谋新篇的智慧,摸清了“储”“网”瓶颈的症结,绘就了“绿”“新”发展的路径,为让宁夏这片能源热土迸发强劲绿色动能贡献了政协力量。
追“风”逐“日” 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谋良策
第二调研组深入吴忠市就重点项目建设开展调研协商
本报记者 邓 蕾/文 柳 昕/图
7月17日至18日,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许宁带领部分政协委员,会同民盟宁夏区委会、农工党宁夏区委会相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第二调研组,围绕“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耦合协同发展”,赴吴忠市就重点项目建设开展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为切实提升履职质效,调研组综合运用实地调查、集体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委员们走入企业车间摸清产业发展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联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会诊”政策落实堵点,力求找准症结,提出务实管用的建议。
在位于盐池县高沙窝工业园区的盐池县中民投储能项目基地,委员们详细询问项目进展情况、技术应用细节等情况,认真倾听该项目在“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介绍,深入探讨该项目对区域新能源消纳、电网调峰保供将起到的支撑作用。
调研组走进宁国运高沙窝120万千瓦风光同场项目现场,数千排深蓝色光伏板如一片波光粼粼的科技之海,在黄沙间铺展至天际线。作为宁夏统筹谋划的绿电园区重点项目,宁国运盐池高沙窝风光项目总规划容量达120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容量92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28万千瓦。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均可输送22.5亿千瓦时清洁电力,每年可节约标煤67.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7.2万吨。
在宁夏牛首山东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基地和湖南能源集团红寺堡区新能源基地300万千瓦光伏复合发电一期项目现场,委员们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详细了解企业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后续建言献策收集第一手资料。
“我区新能源消纳问题凸显,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速高达11%,但本地用电负荷增速仅为0.22%,日间新能源最大发电出力达2468万千瓦,为全区用电负荷的1.6倍,本地消纳能力严重不足。”“新能源项目前期及建设周期一般约1年,国家电网内330千伏以上电网工程建设周期长,750千伏电网工程需纳入国家规划才能核准开工,一般全周期在3年多,造成源网建设时序不匹配,导致电网阶段性、区域性承载能力不足。”“虽然部分新能源企业实施了一些科技创新项目,但重大技术、前沿技术研究匮乏,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成果不多,电池、组件等高附加值领域的研发不足。”……座谈会上,大家结合调研实际,围绕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委员们建议,要科学规划新能源发展规模,按照用电成本最低原则,统筹光伏建设规模、电网升压站配比,科学扩容储能规模,避免盲目扩张。对老旧项目采取风机以大带小、光伏基地科学配补风电改造,提高发电效率。加快“沙戈荒”大基地项目建设,引导资金、技术等资源向基地汇聚,打造产业集群,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方面,委员们呼吁,一方面要深挖火电机组调峰潜力,推进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鼓励煤电机组通过配建电锅炉、熔盐储热、新型储能等方式增加调峰能力。另一方面,要优化电网基础设施,加强负荷中心、新能源富集区变电站布点,满足新增负荷供电及新能源接入需求,构建750千伏立体双环网结构。此外,要统筹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建设,在电力负荷中心地区布局以电力调峰为主的储能设施,探索建设园区公共储能设施。
围绕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委员们建议,要创新开展绿电直供,落实国家绿电直连政策,加快研究制定宁夏落实细则。探索建立绿电直接交易市场,简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直接签订绿电交易合同。创新绿电直连直供示范,吸引外向型先进制造业落地,打造绿电园区“升级版”。
委员们还建议,要积极推动能源领域创新发展,培育认定一批清洁能源科技型企业和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提升清洁能源产业科技力量。要强化示范区政策机制保障,做好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存储能力、电网消纳能力的衔接配合,科学制定好“十五五”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发展规划。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助力打造“塞上绿电”好风光
第三调研组赴固原市、中卫市就分布式光伏产业发展、算力电力协同发展开展调研
本报记者 纳紫璇 文/图
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太阳能、风能资源充沛,可利用土地广阔,是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近年来,宁夏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绿电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区内外经济发展赋能添绿。
7月15日至17日,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马秀珍带领部分政协委员与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信厅、自治区科协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学者组成第三调研组,赴固原市、中卫市等地,围绕“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耦合协同发展”开展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调研前,自治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收集印发有关文件、资料,组织调研组成员深入学习自治区对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安排和有关政策法规。
存进去的是阳光,取出来的是收益。近年来,固原市立足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盘活农户屋顶和村集体公共区域“沉睡资产”,打造“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农村分布式光伏发展新格局。调研组来到原州区高红村地质灾害点综合治理光伏电站,只见一排排光伏钢架陆续安装固定,工人们忙着紧螺丝、焊支架,一片火热的忙碌景象。调研组了解到,该项目总装机容量1.5兆瓦,直流侧安装太阳能光伏组件约2143块710瓦天合多晶双玻组件,年产绿电210万度,接入10千伏,对地质灾害险情进行综合防治。
走近泾源县杨岭村,一块块光伏电板向阳而立,光伏板下的电表箱里蓝光闪烁,数字跳动,正在将光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绿色电能,为村集体经济输送“能量”,光伏产业俨然成了村民的“阳光银行”。调研组与该村相关负责人开展面对面交流,对该村持续深挖资源潜力,完善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屋顶、房前屋后闲置资源发展农村分布式光伏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务实举措给予充分肯定。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如何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高效开发与利用是关键。
中卫市地处沙漠边缘,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光伏建设与防沙、治沙有机结合,“沙戈荒”地区为风电光伏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调研组来到龙源电力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详细了解该项目在“沙光互补”模式下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成效。项目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规划新能源总装机容量1300万千瓦,是我国首批并网投产的“沙戈荒”能源大基地,首期300万千瓦光伏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达57.8亿千瓦时,可满足45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调研组还前往贝盛绿能5吉瓦高效光伏组件项目、大唐中卫云基地数据中心绿电供应50万千瓦源网荷储光伏项目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中卫市在特色优势产业绿电园区规划,“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等方面的生动实践。
调研期间,调研组分别在固原市、中卫市召开座谈会,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企业代表深入协商交流,积极建言献策,促进调研成果转化落实。大家认为,两地在新能源建设方面发展迅速,但在绿电生产和消纳、绿电成本和企业利益、自然环境禀赋和绿电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矛盾,需要多方协调解决,协同发展。
调研组建议,因地制宜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纳平衡。科技赋能加速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研发,建立完善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障新能源项目用地需求,将国土空间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有序衔接,积极推广农光互补、风光同场等模式,实现土地多元化利用。
调研组表示,将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政协职能,发挥委员主体作用,聚焦我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中的短板弱项建言献策,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广泛凝聚共识,为打好我区能源安全绿色发展攻坚战作出政协贡献。
奋发有为加快产业转型 逐“绿”前行激活发展新动能
第四调研组围绕石嘴山市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绿电耦合协同发展协商建言
本报记者 罗 鸣 文/图
7月11日,自治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联合民革宁夏区委会、民进宁夏区委会,并邀请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信厅相关负责同志,聚焦“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绿电耦合协同发展”核心课题,深入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罗县工业园区多家重点企业开展实地调研,通过“沉浸式”走访、“面对面”座谈,精准掌握产业绿电融合发展一线情况。
“把准问题症结,才能让调研更具靶向性。”在课题启动之初,专委会提前谋划、精准破题,组织部分政协委员、行业专家与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小范围专题座谈会。在深入了解政策落实、产业发展现状的同时,围绕课题研究切口反复研讨、细化方向,既确保调研不偏离核心目标,又为后续实地走访划定清晰“路线图”,让调研成果真正回应需求、解决问题。
走访中,调研组首先来到宁夏宁旭新能源有限公司200兆瓦/400兆瓦时共享储能电站项目。作为石嘴山市首座储能电站,该项目于今年3月并入石嘴山电网,投运后采用“一充一放”模式,通过存储白天多余的新能源电力,在晚上分段放电,实现电网调峰调频供应目标,进一步提升平罗县电力调峰能力。该电站的投运,成为石嘴山市推动“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一步,标志着新能源产业迈向“源网荷储”一体化新阶段。
在宁夏吉元冶金集团有限公司,调研组对企业绿电替代与绿色转型成果进行深入了解。“硅锰合金生产中产生的热熔渣,经1400℃高温成纤、改性成型、梳棉打压等深加工环节,能转化为可替代苯板的新型保温材料,实现‘变废为宝’。”企业负责人的介绍让调研组成员眼前一亮。今年以来,该公司持续攻关绿色低碳技术,开展粉料高效利用等工业技术研究与应用,从多维度降低能耗、减少排放;通过建设“5G+工业互联网铁合金生产管理平台”,实时动态优化生产流程,推动能源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升级。依托铁合金产出的液态熔渣所携带的大量热能,研发生产岩(矿)棉产品,这一工艺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成为传统冶金企业绿色转型的典范。
……
在广泛调研、充分座谈的基础上,调研组认真梳理企业诉求、总结实践经验、分析堵点难点,形成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可操作的调研结论,为后续专题议政、精准建言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调研中掌握的实际情况与收集的意见建议,委员们精准发力、建言献策:在绿电园区建设与交易机制方面,建议有序推进绿电园区规模化开发,引导产业用户提升绿电消费占比,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与用户多样化交易模式,创新开展新能源“双边+竞价”交易,为绿电园区配套新能源项目打通高效交易、畅通售电的“绿色通道”;在储能项目优化利用方面,提出加快储能开发步伐,建立“备而未建”储能项目定期评估机制,由各级能源主管部门对储能项目开展全面排查,对未办理手续、长期停工或无法续建的项目及时废止备案,定期清理评审意见逾期项目,为新增储能项目释放电网接入资源;在绿电替代与耦合发展方面,建议加快推进绿电替代进程,探索建立绿电中长期交易与现货交易衔接机制,优化绿电谷段交易比例,引导企业根据绿电供应特点灵活调整生产计划,推动产业与绿电深度耦合、协同发展。
此次专题调研,不仅是自治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深入基层、倾听心声的履职之行,更是一场为宁夏绿色发展“问诊把脉”的有力实践。从储能电站的创新运营到传统企业的转型突破,从一线问题的细致梳理到务实建议的精准提出,每一步都凝聚着对宁夏绿色未来的深切期许。随着这些调研成果逐步转化为具体行动,宁夏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产业绿电耦合的道路上,必将积蓄更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