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打通科研生产壁垒 激活产业创新动能

——伊百盛“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助产学研落地

本报记者 张红霞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兴则科技强。如何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硕果”?银川伊百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百盛)积极探索科技人才服务企业新模式,通过联动选聘“科技副总”和“周末工程师”,常态化推进产学研合作,切实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伊百盛车间厂区,活跃着一批特殊的“下沉”人才,他们一头连着科技创新,一头连着生产实践,在帮助企业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同时,通过实施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升企业创新创造能力,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刘敦华是宁夏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伊百盛柔性引进的“科技副总”。近年来,他肩负“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使命,聚焦骨肽深加工与特色农产品开发两大领域,以深厚的学识与务实的工作作风,架起了高校科研通向企业生产的“立交桥”,让“实验室”里的一项项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线”上的生产力,为企业创新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精准锚定企业发展“卡脖子”难题,刘敦华针对行业普遍存在的骨髓肽分子量控制难、活性易流失等痛点,领衔攻关自治区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羊骨髓肽产品及生产工艺研究”,历经10余次实验,最终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成功开发出高品质羊骨髓小分子肽饮。这一成果于今年4月成功转化并实现产业化,不仅提高了企业产品附加值,还进一步拓宽了产业链,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针对企业枸杞全浆饮品口感粗糙、稳定性差的难题,刘敦华优化榨汁与杀菌工艺,推出的高品质枸杞全浆产品通过严格检测,市场销量大幅提升。

由刘敦华主导制定的3项关键企业标准:《牦牛骨髓肽粉(运动后恢复类)》《羊骨髓肽粉》《肉苁蓉黄精片(耐力类)》,覆盖了从原料采购、生产流程到产品检测的全链条规范,为企业产品质量筑起了坚实防线。在知识产权领域,他带领团队围绕核心技术深度布局,聚焦骨加工、特色饮品开发等指导企业获得发明专利,为企业构建起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在人才培养上,他牵头组建“羊骨髓肽、枸杞全浆饮品研发创新团队”,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组织“成品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法规”等专项培训,持续提升团队人员专业素养与实战能力,为企业产品质量提升和生产安全保障筑牢了根基。

从实验室的潜心钻研到生产线的精准转化,从关键技术的艰难突破到产业价值的全面提升,刘敦华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副总”的核心价值,为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写下了精彩篇章。

“科技副总”刘敦华来了,“周末工程师”倪志婧也与企业演绎着“双向奔赴”的协奏曲。在伊百盛研发实验室,北方民族大学副教授倪志婧正专注调试羊胎盘复合口服液配方。“当面对羊胎盘产品腥味重、复合饮品营养易流失、稳定性差等行业共性难题时,倪志婧带领我们迎难而上,创新应用梯度酶解耦合低温萃取技术,成功开发‘增强免疫力的羊胎盘复合枸杞口服液’。该技术不仅高效去除腥味,还有效保留活性成分,推动产品质量提档升级。”伊百盛研发技术人员说。

以“周末服务、长期合作”的模式,让企业研发工作既保持了连续性,又提高了效率。作为银川市科技计划项目“增强免疫力的羊胎盘复合枸杞口服液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主要成员,倪志婧指导企业获得发明专利“一种生物酶解制备羊胎素冻干粉的方法”,该技术使羊胎素活性保留率高达99%,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由倪志婧指导完成的“伊百盛牌羊胎盘芪杞口服液”获健字号认证;由她牵头制定的3项企业标准,有效提升了企业产品合格率;由她牵头组建的“芪杞口服液研发创新团队”,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项,其中“羊骨髓肽产品及其生产工艺”于4月通过自治区科技厅成果登记,投产后将为区域大健康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如今,在“科技副总”与“周末工程师”的双重助力下,伊百盛已构建起“高校科研+企业转化+人才培育”的良性循环。未来,伊百盛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吸引更多优质科技人才下沉一线,让更多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 2025-09-11 ——伊百盛“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助产学研落地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6581.html 1 打通科研生产壁垒 激活产业创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