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莹
近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的同心牛肉直销店里,冷鲜牛肉整齐地码在柜台上。店长马超笑着对顾客说:“这是宁夏优质肉牛,3小时前才在本地屠宰,绝对新鲜!”
而此时,千里之外的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庆华村,养殖户马明海看着载有15头膘肥体壮肉牛的货车驶出院门。这一趟出栏,总收入共计27万元,不仅让他轻松还清了贷款,更带来了4.5万元的净收益。
从东南餐桌的新鲜牛肉到西北农户的丰收喜悦,同心县正以“三段式”肉牛直销模式和“整村授信”组织化服务模式,铺就了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西北育肥+东南追膘”:2000公里的新鲜速递
“以前牛运到南方,路上掉膘、屠宰后肉不新鲜是常事。”同心县荣振合作社负责人徐荣振算起老账,传统活牛运输损耗大,一头牛少赚几百块。如今,这一困境被“分段养殖、销区屠宰、门店直销”的“三段式”模式彻底打破。
在同心县的育肥基地,苜蓿草搭配青贮饲料的“科学食谱”让肉牛日增重达到1.8公斤,比传统喂养提速30%。这一明显变化得益于“西北育肥+东南追膘”分段养殖法:肉牛乘坐恒温运输车抵达福州中转基地后,先进行7天的“减压”养殖以降低应激反应。育肥基地技术员小李指着监测屏说:“数据显示,经过应激恢复的肉牛,屠宰后净肉率能提高7%,肉质更紧实,水分流失率降低一半。”目前,同心县已在福州、广州、武汉建起6个中转基地,配套冷链物流专线,活牛运输成本降低20%,鲜肉品质实现逆势提升。
销区屠宰环节的“智能分割+精深加工”,更让一头牛卖出“四头牛”的价。在福州的智能屠宰车间,刚经过检疫的肉牛被精准分割成38个部位,实施差异化定价策略。“福州直营店昨晚报的订单:牛小排200公斤、牛腩150公斤……”车间主任对着屏幕调度,机器臂按照部位自动切割,肥瘦相间的雪花牛肉单独包装后,打上380元/公斤的价格标签。
让鲜肉“鲜”度不掉线,离不开高效配送的加持。凌晨2点屠宰的鲜肉,通过专用冷链车3小时内直达门店,汁液流失率控制在5%以下。福州“塞上香”火锅店用这样的鲜牛腩做招牌菜,顾客都说“有刚宰的鲜味”,复购率提升45%,还登上了大众点评“必吃榜”。
“开店钱政府给补贴,企业出90%成本,我就掏了几千块,现在每月能分1.5万元。”厦门同心牛肉直销店店主徐永超算起幸福账。作为同心县的养殖户,他以前愁卖牛,现在当“甩手掌柜”,店里的事有企业管,分红一分都不少。近几年,同心县设立跨省开店专项基金,每开一家直营店补贴10万元,目前已在东南沿海建起89家直销店、14家特产体验店,其中韦州镇荣振肉牛养殖合作社靠着440万元补贴,在福建铺开65家店,去年销售额达4300万元。
模式中更贴心地推出“零风险合伙”,由企业承担房租、装修、货源,农户仅负责日常经营,利润五五分成。如今,同心县“三段式”肉牛直销模式已带动300多人跨省就业,县内还新增1550个产业链岗位,不少外出务工者返乡当起了“牛肉老板”。
整村授信:小散户走出致富加速度
马明海曾是韦州镇庆华村的脱贫户,受困于家庭小规模养殖瓶颈,辛苦养牛一年收入不过2万元。想扩大规模补栏,却因资金不够、购买数量少、县外补栏检疫难,连政府补贴都拿不到。转机始于同心县乡村干部扎进村里的深度摸排,当了解到散户们因补栏畜禽办不了检疫证,眼看着惠民补贴到不了手,一场由同心县委牵头的解题行动迅速掀起。
“抱团取暖”先破解“买牛难、检疫难”问题。在县乡两级党委指导下,庆华村“两委”把散户组织起来,依托本村合作社统一对接区外优质牛源,集中采购健康肉牛,由同心县农业农村局和乡镇干部现场验收,依据各家补栏数量现场造册落实补栏奖补。散户零散买牛价格高、检疫证办理难和奖补难困境迎刃而解,养殖成本进一步降低。
解决了供需问题后,“信用搭桥”机制更破解了农户“贷款难、补贴远”的困境。以前像马明海这样的散户贷款,门槛高、利息高、担保不足,银行不敢贷,群众贷不起,达不到规模,养殖补贴也够不着。2021年,乡镇党委主导多部门联动优化流程,村“两委”用半年时间遍访农户摸排需求,与5家银行反复协商,将分散农户的信用“聚沙成塔”,创新推出惠农贷款,利率比市场低了不少。整村授信形成的组团补栏规模效应,让原本够不着的强农惠农补贴精准落到散户手中。3年来,庆华村仅争取补贴就超过500万元,首批110户村民通过贷款扩大养殖规模,户均增收超3万元。
有了资金支持,庆华村“两委”更通过“服务到家”筑牢养殖保障网,不仅提供技术指导、疫病防控和政策新规,更打通了销售渠道,让农户“养得好、卖得顺”。完善的服务体系让越来越多的散户加入,如今庆华村养殖户达384户,比2022年增加73户;60多户原本没养过牛羊的村民,也在“有人帮、有保障”的环境下从零起步搞养殖。
模式开花:乡村振兴的“同心答卷”
庆华村的探索核心是为散户养殖户解难题、办实事,而群众的反馈就是最好的答案——“组织起来力量大,信用帮忙把钱花,服务送到家门口,增收致富人人夸!”这首由村民编的顺口溜,道尽了模式创新带来的实惠。
如今,这种以“整村授信、组团补栏、统一检疫、一站式补贴到位”的组织化服务惠民模式已在同心县推广开来。截至今年6月底,全县已有超过10.5万农户建立信用档案,近9.89万农户便捷获得发展生产所需资金支持,预计今年新增补栏肉牛2万头,彻底告别了产业发展“单打单、跑断腿”的日子。
同心县的肉牛产业创新实践,既打通了产销链路,又激活了农户动能。新养殖户陆金礼感触颇深:“以前总琢磨着没技术、没门路,想养牛又怕赔本。现在专家上门教技术,牛有个小病马上就来瞧,连市场行情都帮咱盯着,根本不愁卖。看着圈里的牛一天天长大,心里比啥都踏实。”
随着模式创新逐步推进,同心县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服务水平,助力更多农户搭上致富快车。“我们将持续深化组织化服务,让买牛、防疫、检疫、销售更省心,精准对接需求,让政策、资金、技术直达最需要的乡亲手中,把庆华村的‘解题钥匙’变成全县群众的‘致富密码’。”同心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同心县将结合补栏奖补、饲草料补贴、见犊补母等政策措施,提升服务精准度发展壮大产业规模,计划年内实现肉牛饲养量达到25.6万头、新增直营店50家。
经过探索实践,同心县总结出欠发达地区依托特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思路:“三段式”模式畅通产销,让“牛”行千里仍保鲜;“整村授信”凝聚合力,让小散户也能闯市场。其深层发展逻辑,正是将“群众组织起来”的凝聚力、“资源整合起来”的驱动力、“链条畅通起来”的生命力,化作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破题之力。
在同心县,一头牛的旅程,不仅是特色产业的突围,更是对“发展为了谁”的生动回答:当每一份政策红利都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当每一次模式创新都紧扣农户增收,乡村振兴的道路,不经意间在产业旺、农户富、市场活的良性循环中,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