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赵建浦:青山为证 铁骨不移

赵建浦手捧文冠果思绪万千。

本报记者 梁 静 孙振星 文/图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同心县张家塬乡赵卷槽村,大片的文冠果树惹人注目。

10年前,一位中年人以坚毅的姿态在这里扎根。面对家人的强烈反对、乡亲的冷嘲热讽,他义无反顾、倾尽毕生积蓄,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一片令人动容的绿意。他就是同心县政协委员、赵卷槽村护林点护林员赵建浦。

执念生根:300多万元积蓄换荒山万亩青

10多年前,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赵卷槽村整体搬迁到离家乡赵卷槽村几百公里外的中宁县长山头生态移民村。

人虽然走了,但赵卷槽心却始终留在了老家,这是一个农民对家园故土无法割舍的深情厚谊。

每次回到家乡,目睹房前屋后那些曾伴他成长的柳树、杨树、槐树、杏树、桃树,因无人照料而日渐枯萎,赵建浦的心便如针扎般疼痛。老村子的一棵斜插在沟壑断崖上的文冠果树更是让他牵挂不已。

“小的时候,我就在这棵树的周围玩耍,后来随着水土流失,把这棵树给冲毁了,只留下了根,经过一段时间后,又长成大树。”在赵建浦的眼里,这棵比他还年长的树,就是一棵坚韧而又不屈于命运的树。

每看一次文冠果树,赵建浦的心里就多了一份感慨,能让赵卷槽村的山坡梁峁长满这种生命树,为故土留下根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成了他心中的梦想。

2014年,赵建浦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从乡政府流转来1.2万亩坡耕地,带着招来的几个同乡提着铁锹,沿着山坡、梁峁,开始挖树坑、栽树苗。

赵卷槽村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最东部,地表起伏、沟壑纵横,是全国少见的极度贫困地区之一。在家人和乡亲们看来,敢把自己辛苦大半辈子赚来的300多万元砸在这片荒山上,他简直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但对于赵建浦来说,这300多万元却是他筑梦“绿水青山”的基石。

“他拿出那么多钱投资到这个地方,我和所有人都认为他投资的希望没有多大。”赵建浦的同乡施进学的说法,也是乡亲们的看法。

“家里人特别不支持,但我认为这个地方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赵建浦说。

孤勇破局:无水无电处拓出生机路

最初,横在赵建浦面前的难题远远超出他的想象。他投资38万元安装变压器、拉通4.5公里的电路,修理水窖29口,买下村部旧学校当作种树大本营。解决了水、电、路、住的问题后,赵建浦一次性从甘肃引进了数万棵文冠果树苗,在山坡上种了近1000亩,尽管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了树苗上,但由于技术上的缺乏、苗木土质不服的原因,数万棵文冠果苗的成活率只有30%。

起步的艰难,让赵建浦急在心里,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倔强的赵建浦始终认为,断崖上的那棵文冠果树能年年抽枝发芽、硕果满枝,那其他地方的文冠果树也照样能活。

从2015年开始,赵建浦开始向行家里手学习种植技术并不断摸索试验,独创用种子育苗法繁殖树苗并进行移栽,大大提高了成活率。赵建浦背上简单的干粮和一壶白开水,日复一日,徒步跋涉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磨破了37双胶鞋。2018年,文冠果树收获到第一批文冠果种子,并获得收益。“挺高兴、也很感动。卖了7200元,这是我种树的第一笔收入,钱虽少,但对我来说却非常有意义。”赵建浦激动地说。

尤为可贵的是,在同心县大力扶持文冠果产业的时代背景下,赵建浦是全县唯一一个未曾申领国家补助、完全自掏腰包投入种树的人。

生命之树:构筑起一道“绿色长廊”

对家园深入血脉的眷恋,是赵建浦10年植绿路上最深沉、最持久的内驱力。他如同一位虔诚的织工,在赵卷槽村贫瘠的土地上,一针一线地编织着绿色的锦缎:近5000亩、超过20万株象征着坚韧与希望的文冠果蔚然成林,7000多亩榆树、杏树、山桃等乡土树种顽强挺立,共同构筑起一道守护黄土高原的绿色长城。

10年光阴,赵建浦的生活轨迹与这片山林完全重叠。为了种树,赵建浦和家人聚少离多,也倾尽了所有积蓄。

缺资金、缺技术、生活困顿、自己还出过几次车祸,赵建浦经历过的苦难常人难以想象,但往事对他来说都是过眼云烟。连绵起伏的大山给了赵建浦宽阔的胸襟和豪爽的性格,在这个地方他还要坚守,直到干不动为止。

赵建浦还义务当起了生态护林员、草原监督员。2023年1月31日,赵建浦荣登“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榜单。荣誉传来,他依然默默守护在赵卷槽的山林间。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已初显绿意葱茏的生机。

一年年的时光,把赵建浦的身体折弯成与大地同行的身影,但在他的意识里,要用自己全部的力量,为生息于兹的家园绘制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为祖国西部染上一片绿色,为子孙后代赢得一个山清水秀的未来。

--> 2025-08-14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5251.html 1 赵建浦:青山为证 铁骨不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