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从港珠澳大桥到腾格里沙漠 一场青年与塞上江南的生态邂逅

——“爱我中华”青年大汇聚火车团来宁交流参访侧记

本报记者 毕 竞

车轮与铁轨碰撞出轻快的节奏,高铁载着满腔热忱一路向前。7月26日至31日,一场以“自然资源与环境保育探索”为主题的青春之旅在宁夏展开,“爱我中华”青年大汇聚火车团携着324名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及内地青年的憧憬,来到这片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土地。

7月30日,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雍、副主席郑震会见来宁开展交流参访的“爱我中华”青年大汇聚火车团团组成员和青年代表。陈雍说,近年来,全区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希望大家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积极向港澳台社会各界讲好中国故事、宁夏故事,为推动宁夏与港澳台地区各领域交流合作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在自治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的协调下,短短数日的行程里,青年们的足迹遍布宁夏各地。沿着铁轨延伸的方向,他们一步步走近这片土地,触摸历史文脉的厚重肌理,感受发展脉动的强劲活力。

一场跨越山海的生态共鸣

当港珠澳大桥的轮廓还在记忆里闪回,大巴车里青年们的目光已被窗外的景象牢牢牵引:左手边,黄河如一条奔腾的金带,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气息蜿蜒东去,岸边芦苇荡里水鸟起落;右手边,腾格里沙漠的沙丘如凝固的巨浪,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泽。7月的沙坡头,正以这样极致的对比,迎接远道而来的青年团队。

“课本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原来真的有地方能把诗里的画面铺成实景。”香港青年张正源举着相机,镜头在黄河与沙丘间反复切换,最终定格在沙丘边缘那片整齐的麦草方格上。阳光下,这些一米见方的格子如金色地毯上的绿色密码,将流动的沙丘牢牢锁住,格子间冒出的沙蒿、花棒正探出新绿。治沙人用麦草方格在沙海中编织出的绿色传奇,让青年们忍不住驻足惊叹,深深折服于这份改天换地的坚韧。

“这是治沙人用双手编了几十年的‘网’。”向导的话让青年们围拢过来。当听说每扎一个麦草方格要弯腰七八次,三代治沙人用60年在沙漠边缘织就百公里防护林时,香港青年郑博瑶蹲下身,轻轻抚摸麦草下的沙土。“在香港,我们习惯了高效的都市节奏,很难想象这样日复一日与沙子‘较劲’的坚持。”她指尖沾着细沙不禁感慨。

“这格子看着简单,实则藏着治沙的门道。”向导蹲在一个方格前,轻轻拨开麦草,底下的沙土竟带着湿润的深色,“麦草腐烂后成了肥料,方格拦住的不只是流沙,还有雨水。”香港青年陈嘉欣凑近细看,发现方格边缘的沙粒已结成薄薄的硬壳,像是给流沙穿上了“防护衣”。远处,新扎的方格连成一片,与老方格上的绿意接力,在沙丘边缘画出一道渐变的绿线。“原来这不起眼的麦草,能把沙漠‘钉’在原地。”陈嘉欣的手机镜头里,治沙人的身影与方格、新绿叠在一起,成了比“大漠孤烟”更动人的风景——这不是与自然的较劲,而是用最朴素的智慧,和沙漠商量着共生的模样。

“以前总觉得‘沙漠’是地理课本上的名词,现在才明白,这里的土地上写着最生动的中国故事。”香港青年李子谦望着车窗外渐暗的天色,远处的防风林如墨色的剪影,“这份对自然的敬畏与智慧,值得我们带回去好好讲讲。”

车窗外,黄河的涛声渐远,而香港学子与这片土地的联结,才刚刚开始。这份因生态之美、奋斗之力结下的情缘,不仅是青年一代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凝望,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与内地协同发展的鲜活注脚。

宁夏枸杞里读出的振兴密码

无土栽培架上,枸杞苗舒展着嫩叶,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湿度与光照,数据通过5G传到中控屏;机器人沿着轨道滑行,精准完成授粉、采摘……在宁夏巨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农业勾勒出的生动图景,正鲜活展现着西北乡村在振兴之路上的蓬勃生机。

“原来西北的田间地头,藏着这么多‘黑科技’。”来自广东的青年梁洛鸣拿起手机,对着自动灌溉系统拍个不停。技术员笑着拧开一旁的水龙头,“这水是经过净化的黄河水,通过智能管网按需分配,比传统种植节水60%。”技术员指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介绍,“每株枸杞的生长数据都能追溯,从开花到结果全程可控。”香港青年吴依霖凑近观察,发现叶片上还粘着小小的二维码。在她看来,这不仅是种枸杞,更像是在“培育”一件精密的产品,“智慧让土地焕发了新活力。”

如果说智慧农业基地展现了“种得好”的奥秘,宁夏枸杞博物馆则揭开了“卖得好”的密码。走进宁夏枸杞博物馆内,千余种枸杞产品令人目不暇接:除了常见的枸杞干、枸杞汁,还有枸杞面膜、枸杞啤酒,甚至枸杞蛋白粉。“一颗小枸杞,居然能延伸出这么长的产业链。”香港青年黄雅婷拿起一包枸杞酵素,看到原料产地标注着“宁夏中宁”,不禁感叹祖国地大物博的神奇。

行程一路向前,青年们的思考与收获在心中逐渐酝酿发酵:从东南沿海的繁华都市到西北内陆的沃野良田,不同地域的资源禀赋在智慧与匠心的打磨下,都能绽放出独特的价值。小小的枸杞,既是宁夏大地的馈赠,更是祖国各地协同发展、让优质物产走向更广阔舞台的生动见证,让人深深感受到这片土地上蕴藏的无限可能与蓬勃生机。

历史里的厚土与新生

7月的阳光炽烈,远处的贺兰山如黛色屏风,近处的西夏陵3号陵在旷野中沉默矗立,残碑断垣间,西夏文的刻痕虽已模糊,却仍透着一个王朝曾经的雄健。

“这里的每一块陶片,都藏着民族交融的密码。”向导的声音穿过风,落在香港青年张逸朗耳中。他蹲下身,看着地面上嵌着的琉璃瓦残片,青绿色的釉面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课本里说西夏与宋、辽形成鼎足之势,被形容为‘三分天下居其一’,站在这里才懂,所谓历史从不是孤立的线条。”他指尖抚过瓦当纹样,发现其中既有中原风格的卷草纹,又带着游牧民族的粗犷线条,“就像这纹样,早把‘多元一体’写进了时光里。”

阅读完西夏陵这部“立体史书”,青年们走进宁夏大学,在国情教育讲座中对这片土地的发展密码进行“深度解码”。报告厅的大屏幕上,一张对比图让全场安静下来:左半幅是上世纪80年代的腾格里沙漠,黄沙漫过铁路路基,几乎要吞噬铁轨;右半幅是如今的景象,麦草方格织成的绿网沿着铁路线铺展,沙拐枣与花棒在风中摇曳,远处的光伏板阵如蓝色海洋,正将阳光转化为清洁能源。

“这不是简单的‘沙漠变绿洲’,而是给每一粒沙、每一滴水都找到生态坐标。”香港青年高卓怡感慨,“教授说的‘生态坐标’,就像香港给湿地划定的保育区。美丽新宁夏的‘发展密码’,从来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像西夏陵的夯土与草木那样,让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法则深深咬合,在时光里生长出持久的生命力。

曾经在课本里读到的“塞上江南”,变成了脚下可感的土地;曾经抽象的地理课本认知,化作了闽宁镇大棚里饱满的枸杞、种植户脸上的笑容……此次行程令青年们深刻体会到个体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更亲眼见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生根结果的生动写照。这份跨越千里的感动与感悟,将化作青年们心中沉甸甸的责任,让青春的力量在民族复兴的壮阔画卷中,写下属于这代人的注脚。

--> 2025-08-13 ——“爱我中华”青年大汇聚火车团来宁交流参访侧记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95173.html 1 从港珠澳大桥到腾格里沙漠 一场青年与塞上江南的生态邂逅 /enpproperty-->